现代父母虽然重视早期教育,但仍缺乏有效的陪伴。怎样才是有效的陪伴?日前,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等主办的在线“2020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上,作为中方唯一的一线园长代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分享了探索构建1—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家校共同体。
教师是准备环境、观察和支持亲子互动的主角,家长是开展亲子互动的主角,婴幼儿是探索活动的主角,这个共同体里,希望学校与家庭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有效陪伴孩子,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形成家长、学校、孩子三赢局面。
【放下手机俯下身来耐心倾听】
“我们反思这些年来的早期教育实践,访谈了教师与家长,最终发现最有效的陪伴就是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爱的根本是理解、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方玥说。
如何构建这个共同体?在她看来,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载体,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为亲子互动提供载体。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各种早期教育活动的同时,中福会托儿所也将给各种环境与材料赋予教育的意义,比如:运动环境“小山坡”,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斜坡,但对于20个月的宝宝而言,他们看到这样一个小山坡,就会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地爬上爬下。一些胆小的孩子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开始尝试爬坡,家长更能在孩子运动时与其互动。
宝宝吃饭难,是很多家庭会遇到的问题。托儿所设计了富有安全感的就餐环境,尊重宝宝的用餐节奏,提供“大人一把勺子,宝宝一把勺子”的就餐模式,让家长明白小勺子给宝宝,先让他们自己吃饭,而大勺子则是在宝宝实在有困难的时候,再适当地帮助宝宝,让宝宝建立成功感的同时,鼓励宝宝自己选择食物、独立进餐。
对家长亲子互动的指导,方玥认为,在现场及时沟通比较有效。在实践过程中,她还总结了不少亲子互动的有效策略,比如:告诉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无条件关注”,就是关掉手机,目光追随孩子,全情投入。
方玥还希望,家长能俯下身来,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个发现,告诉家长在亲子活动的间隙鼓励孩子同伴交往,提示家长要悦纳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将欣赏的眼光投向孩子,提醒家长要用“帮助”代替“包办”。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尝试用语言鼓励指导孩子,而不是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
【低龄游戏如何在家迁移】
开设“父母课堂”,通过情境研读思考,从而提升家长育儿水平。长期以来,中福会托儿所一直主张通过研读、讨论家长们亲身经历的一些宝宝成长故事,来解决家长育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些“父母课堂”的素材来自家长,然后再以家长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深受家长喜爱。
每学期,托儿所会在健康饮食、卫生保健、入托衔接等方面开办家长沙龙与讲座,针对不同问题,召开小型个别化咨询。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会在微信群中带领家长普及育儿知识,推荐优秀读物,分享育儿经验,帮助家长能更好地领悟低龄教养活动中各种教育行为的意义。
低龄教养游戏在家庭中迁移,也相当重要。经过一段早教中心的学习,老师惊喜地发现,很多家长还能利用所学,举一反三,在家庭中迁移。在早教中心开展的凳子游戏、室内玩球、开车游戏,爸爸妈妈回家后,在家中利用书籍、水瓶、椅子、纸箱等各种生活中的物品拓展了凳子游戏。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宝宝一起玩球后,家长在家用水杯设置障碍增加难度,和宝宝一起玩球。学校的开车游戏带给家长灵感,家长利用家中的脸盆做成小车,带着孩子做各种有创意的游戏。
“从原来单纯的早教转换为早教指导,从原来只关注孩子到渐渐关注陪伴者,从做系统早教课程到婴幼儿教养与家庭教育并举,加强对家长科学育儿的指导,关注亲子陪伴质量。”方玥说,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升了有效指导的能力、婴幼儿获得了多方位的学习和发展、陪伴者学习了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教师、幼儿、陪伴者相辅相成、相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