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近几年只要一说到“学医”,大家讨论的不再是医生这个职业有多么光辉伟大,发展前景有多么好。反而是“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趁年轻、别学医”“学医?你为什么想不开”等言论频频出现,其中说得最多的甚至就是医生自己本人。
更有一些医生表示:我不会劝别人学医或者不学医,但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不会让他学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连医生都劝你别学医,甚至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学医呢?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从何说起?
首先,学医前期投入极大,投入产出比极低。
一个医学生在经过5到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可以成长为一名医生。
假设一个学生19岁开始上大学,读个八年制博士毕业再规培,顺利参加工作已经30岁了。超长学时意味着学医的同学在这个阶段的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压力是要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其次,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高。
医生是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面对大量的病人,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还不能有任何的差错。每天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随时准备应付医疗纠纷,甚至是“医闹”的威胁。
没时间顾及家庭,家庭关系容易悲剧。
选择学医你以后的生活就会变成:白天医院看病人,晚上回家做科研。周六周日还要加班学习、开会、交流。24小时随时待命是常态,家里冰箱上的留言板也许是你和家人最常用的交流工具。久而久之,家庭关系自然会变得生疏冷漠。
需要终生学习
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生在工作之余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潮流,不被淘汰。终身学习是从医的标配。一旦选择了医生这条路,往往就意味着终生的付出与牺牲。
所以,同样的年纪、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教育投资,为什么不选一个“一毕业就有高收入”的专业呢?
学医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当然不是!《就业蓝皮书》的全国调查结果表明,2019届医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高达70%,在所有职业排名中位居第二!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每一个职业都有优缺点,医生也是一样。
首先,成就感和荣誉感感
医生这个职业是不能仅仅以人们乐于见到的金钱、名利、地位等具体物质形式来衡量是否成功。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嘉奖,是一种职业的成就感。
钟南山院士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接受采访时说到“生命是要被敬畏的、要被保护的。”而医生就是生命的保护者!
其次,稳定、就业生涯时间长
病人数量不会因为经济环境变化而有太多变化,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另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省去了普通企业机关单位都有的中年危机现象,而且医生这个群体随着临床经验不断积累,越老越吃香。
如果能力够强就算是退休了也能够以返聘、自主执业、兼职等形式继续从事医学工作。
发展路线清晰、收入逐步提高
从住院医一直到主任医师,从选择学医开始,职业发展的路线就已经很清晰了(当然行政职务发展除外)。收入随着职称的晋升、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一般到了副高以后,在当地生活水平可达到中上。
那么问题来了
医生要提高收入是否一定要晋升职称?
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中,医生由职称定薪,根据丁香人才发布的《2020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显示,职称是影响医生薪酬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职称带来的薪酬差别在 30%-50% 不等,且城市等级越高,差距越明显。
如果想要改善收入就需要不断地考职称晋升,随着职称和年资的增长,成熟后(一般副高开始)就属于高级技术人员了,你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会节节攀升。
以一线城市为例,正高职称的医生是初级职称医生的3倍以上,是中级职称医生的2.14倍,是副高职称医生的1.48倍。
这项数据说明,越是拥有高超技术和诊疗经验的医生,获得的薪酬待遇就越多。这也反映出医生是真正靠技术吃饭的职业,医疗行业也对高级人才在薪酬上倾斜明显。
然而,对于工作忙碌的医生来说,想要顺利通过卫生职称考试又谈何容易?如何在兼顾工作和家庭的情况下,顺利备考通过卫生职称晋升考试是我们大多数医护考生面临的巨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