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清华教授演讲,说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我们套用过来:让你拼命学习的也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其他愿意学习的人。
某家培训机构的广告语是这样的: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现在的孩子,学习越来越累,学的越来越晚,一有空闲,就迅速地被各种补习班填满。教育内卷化,已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恶性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你的孩子长出几根雏毛就会被推出去,强迫起飞。有人说,这是因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有出头之日。
中产君看来,并非如此。从2006年全面推广义务教育开始到今天,高考人数由950万提升到1071万,升幅仅12.7%;但录取率却从57%扩大到74%。招生扩大的背后,是学历严重贬值。所以,高考人数没有增加多少,竞争的压力却有增无减。
照理说,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万中挑一的竞争者,比如清华北大的毕业生,理应走上各个高精尖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中国最顶级的学生,最顶级的教育投入,代表中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些寄托国家未来与希望的年轻人,多数缺席大国重器。
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毕业于上海交大;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学;北斗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最近刚刚登月取土成功的嫦娥五号,它的设计师孟飞,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呢?他们去了哪里?为何在祖国的荣誉墙上,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据我们了解,清北毕业的同学,大致走了这三条路:
1.三分之一的本科生选择了出国留学,绝大多数不再回来,成为他国的栋梁。
2.大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去拿公务员的铁饭碗。
3.剩下三分之一,进入了金融、IT业,往挣钱最多的领域去钻。精致的利己主义,都是实用至上,功利为先。
清北的高材生,尤其喜欢扎堆互联网,搞模式创新,而那些制造业项目,需要坐“冷板凳”的基础学科,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的科研岗位,却鲜有人问津。
我们不否认互联网对经济的贡献,但如果一个大国只有互联网经济,而在核心科技领域缺乏创新和突破,这样的虚假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这种局面,和科技工作者长期底薪有直接关系。说白了,辛苦搞研究,一年到头的收入不及互联网大厂的一个零头,谁还会安心工作?更何况,别人还有股票期权,一旦上市,整栋楼都是财务自由的欢呼声,某30岁提前退休的程序员,是对基础学科研究者莫大的嘲讽。
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从长期来看,必然是越来越少的人能沉下心来搞基础学科研究。中产君不是想聊什么大义和情操,那是圣人,姐姐只是想说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荣誉要给,物质同样重要。
不能因为有人愿意当英雄,就不给他们英雄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