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规矩,能够懂礼貌。这当然是正确的。有规矩的宝宝,不但有教养、利于社交,将来走上社会后也能自我保护,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但是什么时候应该教孩子规矩?孩子很不懂规矩,怎么改变才好呢?
宝宝2岁前,不适宜学规矩
制定规矩不能太急,否则会影响宝宝主动性的发展。2岁以后,才是宝宝规矩规则的“执行期”, 2岁以前的宝宝,没有什么判断力,培养其做事的主动性最为关键,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带宝宝全面地接触世界,让其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去探索。
如果妈妈订立了这样那样的规矩,比如吃饭不让宝宝用手抓、玩耍不让宝宝在地上爬、出门不让宝宝捡东西玩、见到人要打招呼等,那么就会妨碍宝宝独立地行动、思维,阻碍了宝宝独立性的发展。
有的时候,宝宝故意去做妈妈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惹妈妈生气,他喜欢看妈妈生气的表情。如果妈妈对宝宝置之不理,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2岁半~3岁,给宝宝立规矩的关键期
宝宝2岁以后,妈妈就可以给宝宝制定规矩了。定规矩前妈妈一定要分清没规矩和顽皮淘气的界限。顽皮淘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行为,而规矩指的是一定的标准、习惯。
只要小宝宝的行为,不构成伤害、破坏,妈妈就没必要管教,因为宝宝是在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1.把握好一生的“第一次”
对3岁前的宝宝来讲,他们的很多第一次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因而对宝宝具有导向的作用。例如,当宝宝第一次打碎碗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碗很滑,拿的时候,用手抓紧,不要把碗放在桌边,容易碰掉!”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收拾碗的碎片,更能加深宝宝对错误的认识,以后用碗的时候就会轻拿轻放。
2.明确的规则容易记住
有的妈妈每天都给宝宝制定规则,但是宝宝一样都没记住,原因就在于妈妈说得太笼统。比如,有的妈妈经常说:“不要光着脚丫踩在地板上!”“别到处扔东西!”“不要摸插销!”“下次不许这样了啊!”这样的话过于模糊,也不易于宝宝理解。
制定规则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做等。比如,“触摸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会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准碰!”“洗衣粉是洗衣服用的,不能玩!”“椅子是用来坐的,不要站到上面!”“你可以玩积木,但是不能扔积木!”
3岁左右的宝宝,已经有了自我尊重的意识。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全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遵守了某个规则后,要给予夸奖,以激发孩子的自豪、自尊、自爱心理,使得宝宝沿着安全健康的轨道成长。
3.长辈要做好榜样
任何一个规矩、一项规则,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被人接受、重视。如果有人搞特权,规则本身就失去了力量,也算不上规矩了。
另外,妈妈在做事的时候,如果宝宝在身边,可以借机引导一下。比如,“妈妈用完东西都放到工具箱!这样,别人用的时候才容易找到!宝宝也要这么做啊!”“妈妈开完冰箱就关上门!宝宝也要记住。”这样打了“预防针”,宝宝就懂得正确的做法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是“有样学样”。创造一个有规矩的环境,带领宝宝,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