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吉米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1
周末和几个朋友吃饭。
我发现中年人的聚会一般是以客套寒暄开始,然后回忆一下大家共同的经历,而最后都会落在孩子身上。
什么时候生二胎,幼儿园是公立还是私立,小学在哪儿上,小升初有没有着落,孩子成绩怎么样,有什么特长,省心不省心,未来什么打算……
一个朋友说:我儿子特别聪明。给他念两遍古诗,就记住了,你说上半句,他就能接下半句。好多故事,我有时候读错了,他都知道……
他的孩子三岁多了。在孩子这个阶段,我们一般都会觉得:他们是天才!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3-4岁开始了系统地启蒙学习,我们逐渐发现,嗨,自己可能想得太多了。他们坐不住、听不懂、写不出,好像也就是个普通人。
孩子上小学后,天天辅导作业。无论我们是谆谆教导还是摩拳擦掌,孩子都瞪着或大或小、空洞而懵懂的眼睛,表示我就是听不懂时,我们可能会怀疑TA不是傻子吧!
妈妈们第一次大规模无所适从和焦虑一般出现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会发现做到合格、优秀已经很难了,自己孩子并没有任何碾压性优势。
怎么办,怎么办?我绝对不能接受TA如此普通。
于是大家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包括我们饭桌上的人,想法也不一样。
有的人很拼。分为双拼-拼妈+拼娃,和单拼-拼爹。当然,也有瞎拼的,就是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别人干嘛自己就干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有的人觉得没必要拼,顺其自然,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必须得承认,无论我们做什么,绝大部分人都成不了爱因斯坦,或者比尔盖茨,成不了著名的教授,享受不了国家津贴。绝大部分人,都会是一个普通人。
而当我们很老很老的时候,我们会说:
“什么普通不普通,只要孩子平安,能常回来看看就好。”
一切又回到原点,回到他们刚刚出生时,我们对孩子的唯一期望。
我们养孩子大概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心理过程: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我的孩子好像有点普通-我不能接受他普通-其实他就是个普通人。
当我们知道孩子可能终将普通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教育这件事儿上需要投入多少,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普通人呢?
2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我的态度是尽力而为。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给我的孩子托底。
我名校毕业也没什么卵用,没有ZB、没有共建校、不是子弟。
和大多数人一样,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得去选择和被选择。
人到中年,我知道普通人也是分层的。
有人是选择普通,而有人是迫于普通。有人的普通是他人的遥不可及。有人的普通简直就是凡尔赛体!
而我们现在让孩子努力,无外乎是希望给他们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有人会说:既然宿命就是普通,干嘛还要使劲学,轻松面对就好
之前清华大学的刘瑜副教授发表了一个演讲,她的“孩子就是普通人”的观点爱的人极爱,怼的人怒怼。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因为有人的普通是埋在土里,有人的普通是站在高台。大家理解不同,没必要针对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起点也是终点,不管曾经多么伟大,都避免不了生老病死。所谓大梦一场空,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虽然结局都一样,但是我们活着是为了这个过程,来这一遭,都希望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别碌碌无为,还说平凡可贵。孩子就是普通人,所以才更需要努力,为自己去争取更多的机会。
“算了,随他去吧”,这样的话,我真没有底气说。
一个人的出身没办法改变,这是命。我们不是哪吒,我命由天不由我。
我们能改的是自己的运。对于很多人,靠学习,是可以做到转运的。
我看过这样一段话:书读多了,就没人能欺负你了。书读多了,你就有了飞翔的能力,可以飞过现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山。
书读多了,即便是没有达到很高的高度,但能活出自己的价值,有一技之长,起码不至于啃老。
有人会说:教育是军备竞赛模式,踩踏式竞争,太不健康。孩子以后怎么样应该顺其自然!
想说三点。
第一,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只是孩子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应该在早期是孩子的脑子,做教育规划的脑子。教育是扬长的,孩子的长是什么,教育还必须得补短,但是补短补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你可以不去竞赛,因为你也许可以选择不同的赛道。如果你去竞赛了,却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意义又何在呢?即便孩子可以自然,家长都要紧张起来。的确累!
第二,顺其自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你的自然”和“别人的自然”是两回事。
教育这条跑道上竞争激烈,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000多万,能进985的5%都不到,都是吃多了想去找踩吗?不是!因为高考很坏,没有高考更坏。
别人逃避竞争,还可以去开个奶茶店,你逃避竞争,可能给奶茶店打工都难。
所以完全“顺其自然”可能会搞得自己很不自然。
第三,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同样的路。不能完全的顺其自然,但是也不能疯狂地拔苗助长。所以别总盯着海淀干了什么,孩子和妈都不一样!人家孩子受得了,咱们自己都未必受得了。
有人会说:清北毕业怎么了,也有loser
这话说得真是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但是正确的让我都懒得去评论。
还有人说:清北毕业怎么了,就一定快乐了?
不,肯定不是。比如李雪琴,一个标准的北大人,得过抑郁症,还是很严重的抑郁症,当年在纽约大学读研的时候都没坚持下来。
快乐和学历、知识水平,都没有必然联系。
我其实挺喜欢刘瑜教授的演讲中说的“社会中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其实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特别对,但是你想过吗,不一条道走到黑的,能从失败站起来的,都是特别有能力的人。
不然,就只能越走越黑了。
李雪琴想做网红做网红,想带货带货,想转型成脱口秀演员,就能火。
另外一个我挺喜欢的女性脱口秀演员也是北大毕业的,叫王梓涵。有人和她说:我要是有你这个学历,我就不说脱口秀了。她的回答有玩笑的成分,但是也挺有道理。
3
内卷是今年教育主题里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之前有一个类似意思的词,叫做剧场效应。
很多人都在焦虑,在抱怨这个人人被‘内卷’的年代,努力有什么价值?效率太低!
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所以不由自主地在跳,在站到凳子上,在让孩子上越来越多的辅导班,三岁恨不得就卷进来。
我不想评论提前学或者抢跑,因为我左右不了。
作为一个老大才只有9岁的普娃妈妈,我甚至没有所谓成功案例,或是速成方法。但是我经历过抱怨,焦虑和盲跑的阶段,所以我有一个建议:
在跑之前,确定奔跑的方向,没有方向的奔跑是很危险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同一个大环境里往前走,有的人被卷进去了,有的人却在旁边走得很好。我们在成为和孩子一起奔跑的人之前,应该站在孩子前头,看到远处。我们所有的规划,都是依据孩子个性特点、未来变化来实施,并不断修正的。
最后回到做一个普通人这个问题上来。
这种心态没有错,历史的长河中,在教科书上能有名有姓的就那么几个。
但是普通不应该是懒惰的外衣,普通的内衣应该是努力。
那天我看了一个视频,是两对羽毛球选手为了比赛中的一个球,反复焦灼。
水平都很高,你来我往。当你觉得可能一边要输了,结果没放弃,球又救起来了。但是比赛就是比赛,有输有赢。看过这个视频之后,你会觉得高手之间的较量效率太低吗?觉得“输”的人很没有意义吗?肯定不会。
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我们孩子努力的意义最起码是可以争取到和高手过招的机会。
至于是否可以成为高手,莫强求。
最近特别喜欢一首歌,酸一下,致我们自己和终将成为普通人的孩子们:
我敬你满身伤痕还如此认真
山水迢迢还奋不顾身
我敬你万千心碎还深藏一吻
乌云滚滚还走马上任
我敬你泪流成河还如此诚恳
生死茫茫还心怀分寸
我敬你人去楼空还有刀有盾
落叶纷纷还独自上阵
- END -
点点“在看”,笑得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