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经过师兄同意后,我把他的遭遇写出来。为了方便叙述,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师兄的个人信息,以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
我被 X 大 PUA 的那三年。
应聘入职
回想起来,X 大对我的 PUA 从招聘阶段就开始了。
面试结束后,X 大人事处 W 副处长找我单独谈话,那时我还受宠若惊,小心应对。谈话并没有什么有技术含量的信息。
临结束前,副处长看似不经意地提到一句:你的履历不错,不过我们学校的岗位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某大(Top2)和某某大(海外知名高校)的博士也都投了简历;你文章发得比较一般,有 Nature 二作的博士也给我们投过简历。
这段话让我疑惑了很久,这是想告诉我没戏呢,还是想让我知「耻」而后勇呢?
直到收到 offer,我才明白,原来 W 是在试探我来 X 大的决心 ——副处长大概担心我收到 offer 又不来,白白浪费学校的编制。
现在想来,这也可能是职场 PUA 里的一种否定对方吧。
当然,之前提到的某大和某某大博士,肯定没来;Nature 二作的博士也没来。
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人事处另外一位 Z 副处长刚好在跟同事聊天,跟我打完招呼后,转头对旁边的老师说:咱们 X 大给的安家费看来还是很多嘛,要不然怎么这么多优秀的博士来竞聘呢?
听到这句看似夸奖的话,我在心里直翻白眼。
X 大 20 万的安家费,只有临近的 C 市某大学的一半。两所高校都给编制,又不在省会,我完全是为了离家近才选了 X 大。
而且以我的条件,按照 X 大的招聘简章写的,是可以单独谈更多安家费的。不过想到自己是新人,实在没必要跟校人事讲这么多,我忍了忍没开口,一笑而过。
学院报到
刚到学院报到的时候,院长挺重视,简单寒暄后,安排第二天单独面谈。第二天的面谈足足跟我讲了一个半小时,要点如下:
吹嘘自己多牛逼;
说自己很乐意提携年轻人;
校领导对我们学院期望很高;
学校和学院很珍惜人才,会努力为新来的博士创造条件。
总结论是:希望我好好干。
坦白讲,院长这些话还是中规中矩的,想来是跟每个新人都说过,一套话术已经打磨过多遍,不过这些话都没有兑现。
在很多高校,生物和化学这类基础学科都是发表 SCI 论文的主力,据说有的学院能占到全校论文总量的 6 成。
学校重视,那是自然的。但学校的重视只在口头,很少落到实处。
实验学科需要一套家当,最起码的,得有个实验室,有几个通风橱。我刚去时连个自己的实验室都没有,做实验要去本科实验室的一个角落里做,还得避开本科生上课的时间。
三年了,直到我走的时候还是这样。
这期间校领导和院领导无数次保证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钱,我也一直盼望着能有自己的实验室,可惜到最后都没实现 —— 是啊,那些老教师们不也一样没有自己实验室吗?我还有啥好说的?
画大饼,开空头支票的事情,恐怕哪个领导都有。在调查中这一项排名第一,也是有原因的:要是不封官许愿,下面的人谁肯干活儿呢?
至于院长说的自己多牛逼,我很八卦地专门进行检索,他最近十年最拿得出手的成果,只有一篇 IF4 左右的论文。
我找来论文,注意到一作和二作都是其他学校的,院长只是挂名并列的通讯作者。所以,你懂的~
当然啦,人都是要建立自己人设的,多少会把自己说得牛逼一点。自己牛逼,其他人就低,这样才好 PUA 嘛~
教学工作
可能是因为科研不给力吧,院长提携年轻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粗暴,安排一起授课。
我先是很荣幸地跟院长一起承担一门主干课,第二年,这门课就由我独立承担了。
主干课上一学年,每周两个大堂,一共 12 节课。学校对教学要求很严格,过程材料多如牛毛,我没有研究生更没有助教,一切教学工作都是我来做,事情非常多。
最近几年,网络课堂成为潮流。院长也摩拳擦掌地要搞线上课程。毫无悬念地,先打造的课程就是他刚刚不教的这门主干课。
他画出大饼,信誓旦旦地说等课程上线后,他打算先让本院学生选,然后跟其他几个兄弟学院的院长都说好了,也让学生都选上。
选课人数多,把数据刷上去,把校内舆论造起来,然后评省级精品课程,再评国家金课。
我不眠不休地搞了三个多月,课程总算上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评奖什么的,完全没戏。
到学期末,要统计工作量,院长说先争取把网络课程的工作量要来,不跟在本院上的主干课掺乎到一起。
工作量确实要来了,但我只有一半,另外一半是院长的。
我统计了一下,包括每节课的讲稿在内,七七八八的各种材料我写了 10 万多字。这还不包括重新美化 ppt。
而院长除了提一些不痛不痒的万能意见之外,就是签几个字,基本什么都没做,所以,他拿走一半的工作量,我心里很不爽。
我也实在不明白他为啥非盯着这么点工作量,照说他应该不缺啊~
后来我琢磨了一下,可能是他认为工作量是他要来的,给我一半都算便宜我了,我应该感恩。
学生工作
教学讲完,本来该说科研,但在 X 大的 3 年里,我实在没做出什么像样的科研,也没什么好谈的。X 大教师科研普遍差,学校也不敢猛催。
既然比科研大家都不行,职称晋升自然偏重教学。
为了避免教学独大的情况,X 大又把学生工作也加进去,搞出了很奇怪的职称晋升标准。比如硬性要求里,有所谓带学生的经验。院长对此非常重视,于是在第二年,我被指派为大二学生的辅导员。
在 X 大的第二年,是我觉得最累的一年,比我读博士还累。
我一周上四个半天的课,其余时间在学生办坐班,除了要处理教学工作之外,还有乱七八糟的学生工作。
下了班也不算完,手机要 24 小时开机,随时接领导电话,接学生电话 —— 校学生处的处长说了:学生工作就是要 24 小时随时做。
平心而论,学生们大多数还算乖,理工科学生本来事儿也少,但架不住有那么几个能来事儿的:
有很不见外,到办公室就聊上俩小时的,说自己跟谁谁沾亲带故;
也有不断把自己辉煌过去跟我翻来覆去讲,希望我能在学生会给安排个位置的;
还有说可以为我分担点案头工作,但永远鸽我的……
至于贫困生补助、奖学金评比,以及其他各种评奖这种直接牵涉利益的,那更是学生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哪怕我连续几次开班会明确说不要跟我私下谈这些事,也无法避免我的电话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我有段时间严重幻听,总觉得有电话进来。
三年里,我跟一起进 X 大的博士们交流不少,发现 X 大各学院对博士们的工作安排都很无厘头:擅长的科研领域,不让你做,也没条件做;让你做的都是不擅长,教学甚至学生工作。
大概只有这样,他们才好用自己的长处跟你的短板比较吧。
评职称
最后讲讲评职称的事情,这是我离开 X 大的直接导火索。
我得承认,职称门槛是我来 X 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X 大,博士毕业可直接认定为一级讲师,八级岗,满两年即可参评副高。
前面也说过,因为整体实力比较弱,X 大评副高对科研的要求很低,最重要的是发表的论文,只要「之前没用过的」一律算数。也就是说,我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都可以用来评副教授。
某不才,博士毕业有一篇并列一作的一级学科一区论文,一篇独立一作的二级学科一区论文,外加一篇二作的二级学科一区论文。无论用哪种计算方式,都足够评副高用。
但从去年开始,X 大评副高的玩法变了,一方面跟国内知名高校接轨,要求评职称的论文必须以 X 大为单位,另一方面又搞本校特色,SCI 论文完全不考虑 IF,一篇相当于一篇核心期刊。
我很理解任何高校在这类评比中照顾「老人」的做法,但搞得如此明显,实在让新进教师寒心。两年时间里,我心如死灰,不再对 X 大抱任何希望,暗地里准备走人。
我最初的设想是出国做站博后,然后回国重新找教职。很倒霉,疫情来了,中美关系又紧张,办不下来。
好在工业界的位置简直不要太多,我很快找到一个私企技术总监的位置。国外做博后,没有年龄限制,我先在业界混几年,没啥耽误的。
离职
离职的过程槽点极多,前后拖了小半年,导致我在新公司只能暂时以试用身份入职,少拿好几万块。
延误的主要原因还是钱,X 大让我退安家费,还要赔违约金 2 万,然后才开始走离职流程。安家费我筹措一阵后乖乖退了,违约金我没退。
学校拿档案卡我,我带着律师朋友直接找到校人事处 S 处长普法。真的,就是给他普法。
《劳动法》明确规定,违约金的依据是约定服务期限,违约金的数额不能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X 大组织新进教师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学费是我自己出的,缴费记录里清清楚楚。所以,违约金我绝对不给。
S 处长威胁我,问我是不是不想在教育界混了。
我说我确实打算去工业界。如果学校不走离职流程,我就申请劳动仲裁,到时候不光违约金不给,我已经退还的安家费学校也得吐出来,因为合同里没有约定退还安家费的情况。另外,因为拖延离职给我个人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我也会一并主张。
S 处长一看自己不占理,而且我态度强硬,想跟我打马虎眼,说离职要过校委会的常务会议。
我问什么时候开,他跟我说一个月之内肯定开。我说没问题,现在我就带着律师朋友给校长和书记去普法,反正来都来了。
S 处长看我真豁出去,就怂了,跟我说他会马上跟校领导汇报,走快速的流程。我问,一周内能汇报完毕吗?他向我保证可以。
一周后,我回到 X 大办离职,半天搞定。
总结
据我不完全统计,三年内 X 大走了将近 10 位年轻博士,情况都跟我差不多。我没事儿的时候也琢磨,究竟是为什么,高校敢这么肆无忌惮地 PUA 青年教师。
对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也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讨论。
首先要明确,PUA 本质上是一种压榨。说到压榨,高校不压榨年轻人压榨谁呢?尸位素餐的某些既得利益者,连英文都读不顺溜,难道指望他们发 SCI?不可能的!
第二个原因是可替代性。毕业的博士太多了,高校选择的余地很大,多一个少一个没关系,反正新韭菜年年有。
第三是既得利益的问题。说到底,既得利益者早早评到上了高级职称。他们把位子占住,就不可能让出来。留下的位置少,只能提高标准。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