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一名高三学生李某下了晚自习回家写作业,因为母亲的严厉说教和言语辱骂,拿起菜刀砍向母亲。
事后,李某换了衣服出门在同学家借宿一晚,第二天和老师坦白罪行,投案自首。警方到达案发现场后,其母亲已经死亡。
在警方通报中看到,因为家庭管教的原因,孩子与母亲长期存在矛盾。
在记者的报道中了解到,李某系南京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官方网站上,有一篇发布于9月15日题为《高三年级举办全市学情调研(零模)表彰大会》的文章,其中写道,“李某在此次考试中年级排名进步300多名,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向全年级同学分享学习经验”。
记者在和李某同学的家长沟通中了解到,母亲辞职在家,对孩子的学习管教很严,性格比较偏激,非常容易焦虑,曾经用刀恐吓过李某。
又是一起因为家庭教育问题引发的惨案。
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会有一个疑问,孩子都这么优秀了,母亲还焦虑什么?干嘛还要跟孩子跟自己过不去。
事实是:焦虑的父母无论孩子是优秀生还是差等生,都会焦虑。
父母的焦虑是和自己的认知和心理水平有关,而和孩子的问题不是直接关系,只不过孩子做了焦虑的背锅侠。
没有知识文化的父母,会焦虑。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还吃没文化的苦,因此不断逼迫孩子好好学习。
有知识有文化的父母,会焦虑。自己靠着努力学习辛苦闯出来了,害怕孩子学习不好又回到零点了,因此不断逼迫孩子好好学习。
身处低阶层的父母,会焦虑。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执念,有权有钱才能过好这一生,并且把自己的痛苦归咎到没权没钱,不想让孩子痛苦,因此不断逼迫孩子好好学习。
身处高阶层的父母,会焦虑。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执念,我有能力也必须让孩子过的比我还要好,因此不断逼迫孩子好好学习。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情绪ABC理论。
A是指诱发的事件。
B是你对诱发事情的认知、看法、感受。
C是指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诶里斯认为:真正诱发我们情绪行为的是你对事件的认知。
大多数人觉得我生气,都是因为发生了这件事。但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人看起来无所谓,有人却仿佛不能承受呢?
这说明,人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影响的,而是受每个人对这件事的不同认知看法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事情和情绪之间,隔着你的认知。
焦虑也是一种情绪,一样的道理。你以为是孩子学习不好,导致了你的焦虑,其实是你对学习不好这件事的认知,导致了你的焦虑。
父母的内心有多少未满足的期待,就会有多焦虑,有多焦虑就会是使多大劲去逼迫孩子。
别一错再错了,不要为了自己大脑中的一个认知,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逼到退无可退,一条道走到黑,因为这样真的很自私。
与其想办法改变孩子的时候,父母不如先察觉一下自己的认识有没有什么缺陷,是不是太过于固化了。有精力改变孩子,不如想办法整整自己。
努力赚钱,让自己有权有钱,让孩子成为富二代。
努力多学习,让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争取到的幸福才踏实。
努力去当官,去掌握更多的权利,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所谓的成功,就别逼着孩子去优秀,孩子的社会阶层能和父母平级或者高一级就很优秀了。
要知道,养了十几年的孩子,最后老死不相见,你图什么?这样好么?再好的学习成绩,都不如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再说了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差不了。
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差不了。
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差不了。
亲子关系好了,孩子差不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让你焦虑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和未满足的期待,还有大脑中那个可怕的认知理论。
其实孩子学习不行,健康也行啊,先活着,没准孙子是天才呢?
就算孙子不是天才,但是每一代都比上一代优秀一点点,早晚有一天这个家族会兴旺发达呀。
可能你看不到那天,既然看不到就别瞎操那个心了,不能为了自己早点看到家族兴旺发达,把下一代整废了,那就所有的希望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