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萍娇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19年高职扩招超额完成了116万,今年的高职扩招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继续扩招200万。
不仅高职“大扩招”,我国研究生和专升本也大幅扩招。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达到100万,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3万人。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高职、专升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路扩招,对于正面临就业与升学关口的高中毕业生(主要是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以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利好”,这意味着升学机会的增加,可以通过升学来缓解眼下的就业难题,同时也可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争取在多读几年书之后,以更高的学历去就业。
但是,这也被舆论质疑为“一种教育维稳”,是以扩招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把教育作为就业的蓄水池。如果不能保障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做法只能短暂延缓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还会导致高等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制造“学历高消费”“学历贬值”与“教育浪费”。
笔者并不反对高等教育适度扩招,但不赞成简单为缓解就业难而扩招,扩招必须由每所高校根据本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基于保障培养质量、坚持办学特色进行论证,确定要不要扩招、扩招规模应该多大。不能一哄而上、不顾办学质量和特色而盲目扩招。
为应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教育部做出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专升本招生规模的部署,甚至继续保留去年已经宣布取消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政策出发点很明确,一方面应对客观存在的就业难,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总体来看,扩招受到欢迎,尤其是本准备考研和专升本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升学机会大大增加。但是,对于扩招的学生,学校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是否能能跟上,也值得关注。
不管高校是否承认,随着招生规模增加,招生门槛会降低,这要求高校必须推进“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如果在招生门槛降低之后,不能坚持培养质量标准,就会导致事实上的学历贬值问题。
诸多迹象表明,接下来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将进入新一轮扩招周期。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00万,但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刚刚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7或8的水平。如果把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提高到4,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560万,每年的招生规模为180万到190万,而现在只有100万,有着较大的扩招、发展空间。
而且,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有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诉求,要落实扩招,难度并不大。何况2020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预计2021年的考研人数将突破400万,就是研究生招生180万,考录比也只有2:1。
然而,扩招不是只做算术题,必须考虑这对整体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毫无疑问,随着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这会进一步刺激我国整体教育的学历导向,很多学生会以提升学历来进行学业发展规划,甚至出现所有本科毕业生都会把考研作为出路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在职业院校,本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这些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很可能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以“中职毕业升高职,高职毕业升本科”来组织教学。
而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就业难,学校回报给学生的是一纸文凭,而不是高质量的教育,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升学为目标开展教学,还导致有的高职、本科院校采取应试教育方式,并不给学生这一阶段完整的教育,这些学生即便成功升学,但整体质量、素质不高,而不能成功升学,则缺乏就业竞争能力。这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发展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教育,要坚持教育的规律,保障教育质量。《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指出,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质量是发展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质量保障扩大教育规模,不但不能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社会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作者系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