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招网已经可以录入个人信息了,9月底就要开始报名了,时间已经很近了。
2021年的考研已经正式纳入一级战备日程。
临近报名,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有不少考生向我咨询关于报考学校的问题。其中,有些考生的想法具有典型性。
比如,有位读者专门多次发信息问我:考研经济类的专硕,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是不是前者更难?但是总体来看,它们的难度都不算太大?至少,比起报考财经211,性价比是不是要高得多?
这位考生自述,自己并非学的经济类专业,也没什么专业基础,但觉得考研必须进入985、211名校才好,自己本身也有名校情结,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学校,最终确定,非财经类的专业型院校的经济类专业的实力会较弱,考生追捧度会相对较低,因而更有机会“趁虚而入”,获得更好的考研性价比。
接到这样的咨询,我有些哭笑不得。
很明显,这位考生是怀着“捡漏”的心态来看待考研的。他想当然地以为,北师大这样的师范类985,和北邮这样的电子信息类领域的211,难考的是师范类和工科类,至于它们的经济类专业,因为相对边缘化,难度不大,有机会捡漏。
其实,对考研行情有足够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考生是想太多了。考研,重要的维度,不但有专业实力和冷热度,有学校层次,还有学校地域,这样总共四个最重要的维度。
以此为分析基点来看,北师大和北邮经济类学科确非它们的主流,但经济类专业本身是考研热门专业,它们又都处在帝都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本身都是名校,前者是师范类院校之执牛耳者,后者是著名的“两电一邮”中的那个“一邮”,这样的大学的热门专业,大把的考生盯着,还能捡漏?
至于性价比之说,也是怀揣投机取巧心思的想当然之说。从考研的实际情况看,往往是难度越大,认可度越高,就读的价值越大,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也越高,这都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当然,考研也不说完全没有可能捡漏,比如前些年,考研的大环境没现在这么火爆,难度就相对小一些,某些学校刚刚申请下来的硕士点,或者刚刚建立的新学院,确实因为草创阶段,最初的一两年有机会捡漏。
比如北大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前几年就相对好考,更早一些的北大深圳汇丰商学院,在十来年前也有这个情况。但这往往需要充分的信息挖掘才有机会获得这种难得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很快消失,比如北大软微这两年已经开始难考了,至于北大汇丰,十年前就不好考了,这几年难度更大,已经足以和北大燕园本部的老牌学院——比如经济学院———分庭抗礼。
即便抓住了“捡漏”的机会,其实性价比也并不见得真如人意。比如前几年的北大软微,虽然有北大的门面,但声名和认可度依然相对较差,十几年前的北大汇丰其实也有这么一个名声不显、认可度不是特别好的阶段。
最近几年,考研太火爆了,考生不断刷新报考人数纪录,2020年已经达到了341万,预计2021年考生会接近400万。这样庞大的群体,什么样的“捡漏”机会不会有人去挖掘?这样大的竞争,还能有什么“捡漏”机会?即便有,也只能是存在于普通院校,几乎不可能存在于太多人盯住的名校了。
所以,考生们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备考,实实在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心存投机取巧的心理,这才是最靠谱的。
毕竟,考研只能报考一个院校,一旦落选,调剂都是竞争巨大,很难成功;就算调剂成功,往往也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自己一开始就合理选择一个还不错又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