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灭火器喷射推进,急速行驶的“火箭车”成为演示反冲作用的绝佳素材;在宽8厘米、长6米的带子上,“伸”出几十根小横杆,轻轻拨动一端,波浪此起彼伏,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便一目了然;将废旧的轮胎刷上颜色,能滚动、能投篮,体育课从此不再枯燥……在中小学课堂上,老师们巧手制作教具,让学习和锻炼都成了件有趣的事儿。
物理老师苏奇名自制教具弹性碰撞演示仪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验看一看。”北京五中的物理教师苏奇名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过去几年里,根据学科需要,“乌拉波”“火箭车”“激光琴”……一系列让课本知识可视化的教具从他的手上诞生。比如,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高中物理力学板块中的难点和重点。难在哪儿?苏奇名解释,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同时将振动和波动关联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具象认知;同时,这部分知识又是对电磁波的铺垫,必须要学好。
物理老师苏奇名演示自制教具“火箭车”(教学使用,请勿模仿)
为此,苏奇名打造了一款“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演示仪”:宽8厘米、长6米的带子被立柱固定成为主线,宽带子再连上几十根横杆,横杆两端固定配重。轻轻拨动一端的横杆,波浪此起彼伏,绵延向前,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就形象地展现出来。这个类似蜈蚣一样的演示仪频频获得学生惊叹的“乌拉”声,所以干脆被封了个可爱的名字——“乌拉波”。苏奇名说,为了做这个教具,他先后设计了六套方案,制作了四个版本,就连看似很普通的带子都跑了好几次市场,“所有的东西都要量身定制,否则就可能影响实验的演示效果。”不过,“乌拉”声后,学习难点成了学生的优势得分项,有学生说,再看到机械波相关的试题,让人震撼的实验场景立马再现,难题迎刃而解。
学生体验“乌拉波”
本学期,苏奇名在自制教具的路上又迈出了“数字化”的一步。为了让“看不见”的电场和磁场变得显而易见,他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电场三维立体的空间分布。原来的“死”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
VR技术搬进物理课堂
在通州区临河里小学,体育教师蒋超则把废旧轮胎打造成一款新型教具:刷上各种颜色,轮胎焕然一新。“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特别爱玩儿。”蒋超介绍,这款教具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锻炼需求,一种器材多个用法:低年级学生上肢力量比较薄弱,可以在滚轮胎游戏中得到改善;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搬运练习,充分锻炼上下肢力量、速度、敏捷度等。通过与传统体育器材结合,废旧轮胎还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样,比如投包入框、击地传球框等游戏,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幼儿园里,自制教具更是成了很多老师的拿手好戏。东华门幼儿园的教师赵智虹制作的一款“电路迷宫宝盒”,就成了孩子们学习“电路知识”的好帮手。在“电路迷宫宝盒”中,孩子们可以用金属棒点触物品,将不同材质的小球滚入洞中,通过小彩灯的变化,可以直观观察物品的导电性,还能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