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刚过半,新一轮的升学周期又开始了。明年的幼升小继续实施“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新政策,家长们的择校“热情”依然高涨,并再次把目光瞄准了“学区房”。
我在微博做了一项调查:家长们会提前为孩子购买学区房,握紧名校“入场券”吗?
调查显示:
46%家长:想购买学区房,以保障孩子进入好学校;
36%家长:想买却买不起学区房,因为房价太高;
16%家长:不主张或觉得没必要购买学区房,因为普通学校里也有优秀的老师和学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购房能力如何,绝大多数家庭都想为孩子准备一套学区房,读一所好学校。
朋友小岑就是46%家长的其中之一。
小岑的女儿琪琪,聪明伶俐,小岑对她给予高期待,对于择校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比如提前报名辅导班,重点科目强化训练等等。但不曾想,政策的变化,打乱了一家人的择校节奏。小岑家对口的学校虽不是一流公办,但软硬条件还不错;如果报名优质的民办学校却没有摇中,就要面临被统筹的风险,进退两难。小岑非常懊悔,没给孩子提前备下一所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以应对政策的变化。
同步,我也在微信社群发起调查,询问家长们会不会购学区房、择名校?我选取了几位家长的留言:
01
必须买:宁做“凤尾”不当“鸡头”。
@卓*:
我在普通学校当老师,毅然决然买了学区房送自己家孩子去了名校。因为看到了普通学校和名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是家长对于教育的态度,其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最后是学生群体的素质。我的观点:宁做凤尾不当鸡头。
划重点:名校名师,优秀校友
02
有经济能力能买就买吧:名校重要,进不了名校就进名班。
@*美**:
孩子进重点小学和片区小学都在家长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有重点的优势,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的未来眼光都是不一样的。但即使是重点小学的老师,素养和水平也是有高低,这还是回到了家长的能力问题了;片区内一般的学校也是有好老师的,大家也得挤着头拼能力进好班。
小学阶段,我个人觉得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比暂时的满分重要,它会让孩子走得更远。家长耐心陪伴,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孩子,不横向比较,给孩子努力拼搏向上的引导,即使孩子在文化课上暂时不行,但以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是令人欣慰的。
划重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03
视家庭情况决定要不要买:学生的优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慧*:
我个人经验分享一下,择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优势。当然重点学校在实资力、教学系统、优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方面远远高于普通学校。
但我认为,学生之所以优秀,来源于多方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
第一,有远见、耐心、智慧的父母(优质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环境);
第二,孩子本身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内驱力>外界干扰因素(定心定位);
第三,实资力更好的学校(学习气氛浓厚);
第四,第三方力量(智慧的双眼发现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从而激发自己的动力)。
划重点:家庭教育,内驱力
04
不主张必须买:名校也有名校的烦恼,校外的人想进来,校内的人也许想出来。
@dan*:
我孩子不是择校,属于本市最好学校的子校。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可名校有名校烦恼,老师牛气的也有,也有教学方法好的,作业很多。老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检查错了,就被私信批评。有的教职工因为孩子难以适应小学节奏,直接离职了,给孩子也换了学校。
划重点:难适应,作业多
以上微博和微信调查,反映了家长们面对择校问题的真实心态。
名校能否满足家长的高期待?
家长热衷名校,将名校和分数划等号,对孩子的未来充满高期待。但名校能否满足你的期待呢?
名校让部分学生尝到成为弱者的失望
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大环境下,孩子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业竞争。而名校里不乏优秀又努力的孩子一同竞技,这对孩子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竞争的压力下,有的孩子不堪重负,逃避功课,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近年,常有媒体报道学生因厌学跳楼事件,给家长和社会敲响警钟。
一个能胜出的学生往往以平衡的心态来管理学习与休息、梦想与现实,并能做好取长补短的自我安排。
名校对学生的主动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个别人家的 “优等生”与一个自己家的“差生”之间的区别,存在的不仅仅是成绩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自控力、内驱力和高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差别。
轩轩是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被一所寄宿制名校录取了。妈妈也非常放心将孩子交给学校,觉得自家孩子聪明,完全能应付紧张的学习生活。
谁料半个学期刚过,妈妈已多次接到学校的“沟通”电话。离开了家长的怀抱,轩轩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虽然小脑瓜比较灵活,但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逃避;上课专注力不够,还喜欢去打扰别的孩子;吃饭挑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的排斥,轩轩变得沉默寡言,不自信。
名校是对家庭经济、家长时间投入的考量
公办名校虽然学费不高,但要以对口学区为前提。民办名校的学费、住宿费、活动费等,对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账就先不一一计算了。
同时,有些名校对家长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比如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或者参与组织策划学校的部分活动等等。
名校光环耀眼,但不足也明显
名校并不完美,多数体制内名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作为目标;有些民办学校位置偏远,上下学路上所需时间较长;名校进入门槛相对较高,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间的攀比。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有位爸爸翻然悔悟:“用健康换成绩,不值得啊!”
他懊悔当初费尽力气让孩子就读超出能力范围的名校,作业量大,难度大。孩子迫于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压力,坚持完成作业才肯睡觉。虽然成绩有所提高,但孩子长期睡眠不足,身心越来越差。这位家长正在寻找普通的公办学校,准备安排孩子转学。
所以,选学校也和买东西的道理其实是相似的,只选对的,而不执着于选贵的。选对适合孩子的学校,胜过万众叫好的名校。
我的建议:
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平时的优势能力,以优势能力来匹配学校。这样孩子被录取的概率就会大增,而且入学后孩子也更能适应,因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位置。
但以上这些的前提是,把握和制定教育大方向,先做长远规划。无论选公办还是选民办,家长都要综合考量:
你的家庭是希望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还是传统的公办教育;
你的家庭是希望以孩子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还是希望孩子以学科教育为主,打拼重点学校;
你的家庭希望孩子高中或大学是准备在国内读,还是出国读。
这些都需要做好长远规划,因为一旦定了大方向,择校的维度就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即使在孩子的幼年,当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时,至少可以敞开思维,尽可能地去接触和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机会,多关注国家对于教育颁布的新发展方向。
“内卷”新鲜事
现在各处都在说“内卷”,其本质是一群人争夺有限的资源,当资源不变,加入的人变多了,那每个人都需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在资源争夺中分一杯羹。
当我们无法预知并且左右孩子的未来时,只能拼命“鸡娃”,让他们学奥数,学英语,重复刷题,机械记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挤进名校。
但有一些为孩子教育做了长远规划的家长,非常清楚孩子未来在中、高考时将面临的压力,所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阅读能力、语言表达,以及社交能力等。
打好心理预防针,
做好多套择校方案
择校一定不会事事如人意,因为众人眼里的好学校不只你想送孩子去,大部分家长都想送孩子去。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良的教育机会,同时做好几套择校的预备方案,避免自己陷于害怕和焦虑的泥坑里不能自拔。
1.如果对口公办学校相对一般,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较强,那不妨选择口碑较好的民办尝试一下,有了目标早做准备。但是,在填报民办学校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确保家校目标一致,才能携手护航孩子的学习生活。
2.如果对口公办学校相对不是太好,而家长的理念是希望孩子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也没有就读民办的强烈意愿,倒不太建议盲目去填报压力相对较大的民办学校。
3.如果对口公办学校相对还不错,填报民办也不一定成功,不妨定心为小学阶段做准备了。多做亲子阅读,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
4.如果对口公办学校相对很好,但因为待录取的人数太多,自家在位次上来看比较靠后,被录取的希望不大,那么家人可以商议一下,是否填报民办摇号试一试,说不定机会就降临了。
两点提醒给家长:
1.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现状,鼓励孩子长跑:我们和孩子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志向,把阅读、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看作生活中快乐的事。
2.做合格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心态放轻松一点,引导孩子正面地看待考试和竞争,并坦然接受努力后的结果;耐心多一点,多陪伴、沟通,把话语权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