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红柿妈妈
新生儿护理不容易,尤其是没经验的宝妈,更是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折磨的苦不堪言。而在各种问题中,最常见也不好解决的,就是宝宝的睡眠问题。
许多宝妈连哄带抱,好不容易把宝宝哄睡着,结果刚放在床上,宝宝又“哇哇”地哭醒了……不抱,舍不得,抱着,自己胳膊吃不消,真是折磨人。
新生宝宝“落地醒”,宝妈无奈吐槽:生了个磨人精!
前几天,一位宝妈在妈妈群里抱怨:“我家娃实在太能睡了,想和他玩一会儿,一点面子都不给,天天呼呼睡大觉。”
岂料,不仅没人心疼她,反而都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小宝宝能不哭不闹安心睡觉觉,是多少宝妈梦寐已久的事情啊。
尤其是宝妈圆圆,更是羡慕嫉妒恨地吐糟:“你就知足吧,孩子能睡绝对是福!我家那孩子,简直就是个磨人精,你要是带他一天,以后准没有这种想法了。”
也不怪圆圆生气,她家的小家伙,绝对是磨人精中的“战斗机”。
每天哄睡就够费劲了,好不容易乖乖地睡着,只要一放在床上,立刻就醒过来。可要是一直抱着,能连着睡几个小时都不醒。但圆圆又不是“大力水手”,等娃睡醒,胳膊都没有知觉了。
为此,圆圆没少发火,有几次甚至狠下心来,任凭娃去哭。可结果呢?小宝宝嗓子哭得都哑了、脸都憋红了,也没有停止哭泣的迹象,最后她只好认命地重新抱起,继续充当“人肉摇篮”。
圆圆实在想不通,自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磨人?
其实不止是她,我家两个宝宝小时候都出现过这种“落地醒”的情况,特别是老二,如果不由她来,她能大声哭一个小时。幸亏当时我有妈妈和婆婆换着帮忙抱抱孩子,不然真得把我给累坏了!
小宝宝们真的很依赖妈妈的怀抱,家长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为什么新生儿抱着睡得香,放下就醒呢?这三大原因,宝妈要知晓!
首先,与宝宝在子宫里的环境有关。
在宝宝出生前的10个月中,他们一直是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子宫里的环境不比外界那么宽广,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黑房子”,随着月份的增加,“房子”还会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环境对宝宝来说,是最有安全感的。但是出生后,生活的环境骤然变大、变陌生,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陌生与害怕。
而妈妈的怀抱,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安慰,睡得自然更加安稳踏实。一旦离开怀抱,没有那种熟悉的束缚感,就容易被惊醒。
其次,与“惊跳反射”有关。
宝宝出生后,会有一种正常的全身性的生理反射,一旦身体失去支撑,或受到惊吓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伸出手臂或伸腿,这被称为“惊跳反射”。
当睡着的宝宝被放在床上的时候,反射动作会下意识出现,结果把自己惊醒。但若是一直被抱在怀里,他们的四肢都被牢牢的固定,反射自然会减轻的。
最后,与宝宝的睡眠周期有关。
许多人都不知道,新生儿的睡眠周期,与成年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睡眠周期要更短一些,从深睡眠到浅睡眠,周期仅有45分钟。
当我们抱着宝宝哄睡,并打算放下的时候,可能正好到了浅睡眠的阶段。睡眠环境的骤然变换,自然使他们更容易被惊醒。
鉴于以上的原因,宝妈们最好不要拒绝抱着宝宝睡觉,这样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当然,宝妈们也不必太过担心,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状况在宝宝6个月后,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实在不方便一直抱着宝宝,也不是没有别的方法。
那么,怎样将睡着的宝宝,安稳的从怀抱里转移到床上?
1.营造安全感。
除了妈妈的怀抱,还有另一种方法,也可以给宝宝带来安全感。在哄睡之前,我们不妨将宝宝用小被子或小毯子牢牢地包裹起来,模仿他们在子宫里面的状态。
这样,即便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也不会让他们骤然产生一种被“放开”的感觉,也能尽量减少惊跳反射的发生。
由于我家老二特别没安全感,“落地醒”的情况特别严重,我当时在她一个月后就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把她绑起来(这是错误示范)、放在电动摇篮里、给她吸安抚奶嘴、用专门的防惊跳的包被包起来,甚至我还买了防惊跳的小床。
但真正起来方便且又经济实惠的还是包被,家长在买的时候最好选择大一点牌子的包被,这样比较安全可靠。
现在即使到了冬天,我觉得包被还是不宜太厚,因为宝宝包了包被还是得盖厚被子,这样搭配起来会比较灵活。
2.放下宝宝时要掌握技巧。
在将睡着的宝宝放在床上的时候,具体是怎么放的,其实也很重要。
首先要调整好手臂的位置,方便抱下后抽离时,不会惊醒他们。
另外,在放下的过程中,身体也尽量贴着宝宝,先放宝宝的臀部,再慢慢地放下其他部位,当他们完全躺下并神态安稳后,妈妈的身体与手臂再一点点慢慢地抽离。
这个过程一定要轻缓,可以先抽离一只手,一手拖着宝宝一手拍拍宝宝,哼哼歌,这样宝宝就以为自己还在妈妈的怀抱里了。
3.掌握放下的时间。
关于宝宝的睡眠周期,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放下的时候,最好在他们进入深睡眠之后。
宝妈可以注意宝宝睡着的时间,睡着后20分钟左右,一般就进入了深睡眠。此外,也可以轻抬动他们的小手,若没有什么反应,也可以尝试放下。
不得不说,照顾宝宝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掌握许多的技巧,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宝妈们别忘记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充实自己,做一位成长型妈妈,育儿道路才会更加轻松、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