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讳莫如深

“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将向哪里去?”童稚的提问不应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如何以合适的形式展现生命中的重要环节,将会成为教育者和家长带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讳言死亡话题,往往以“不吉利”予以回避。而近日,江苏常州一家幼儿园却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小朋友们为皮球虫“办葬礼”,对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园长称:“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小朋友在挖坑埋葬皮球虫,图据紫牛新闻。

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传统文化主张“死生亦大矣”,体现出了对“死亡”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提出“未知生,焉知死”,不太愿讨论“死亡”。

“谈死则凶”的态度,让一些传统的教育课程中缺少了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进而导致人们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如今节奏加快,成年人、未成年人都负担着不小的压力。此前有媒体报道,在英国,15~24岁的女孩最容易出现自残和自杀的行为。而在美国,自杀成为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可以说是青少年走向极端的原因之一。诸如“14岁男孩被母亲扇巴掌后跳楼”“17岁少年被批评后跳桥”“35岁高管被辞退后跳楼”等事件,无不令人痛惜和同情。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不断面临死亡的话题,而越早开展死亡教育,越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就越好。因此,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死亡教育的需求极为迫切,借助死亡教育,让孩子们尽早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为常州这家幼儿园的行为点个赞。

不仅如此,对幼儿园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可以慢慢让孩子了解到遇到问题时要求助家人,正确疏通情绪,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天,而不仅仅是在成长中跌跌撞撞自己领悟。这种教育也让儿童尽早建立从人身安全到心理健康、由内而外的自身安全保护机制。一次死亡教育,带来的影响或许会伴随每个孩子的一生。

我们也应注意到,死亡教育还应当有延续性和阶段性。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阶段面对的死亡观念亦不同,因此,死亡教育也应该与生命的阶段相适应。要分清教育时段,不能滞后,更不能用力太猛。比如,幼儿园以小小的皮球虫为“课题对象”,而有的大学校园进行死亡教育时选择体验殡葬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虚拟立遗嘱等方式反思人生,从哲学角度进行反思。这样的安排也更加符合不同年龄需求。

死亡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更是严肃的。做好死亡教育的前提是充分的事先评估。通过合理地设置议题,教师认真引导,既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又不至于对儿童造成心理阴影,真正帮助他们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及生命的珍惜,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切实帮助到孩子们。

纵观当下的基础教育,不仅是死亡教育,“性教育”也往往对孩子讳莫如深。事实上,越早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防范意识,越有利于孩子规避风险、健康成长。如何以合适的形式展现生命中的重要环节,将会成为教育者和家长带给孩子们的珍贵礼物。

“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将向哪里去?”童稚的提问不应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生与死本来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阳光下,让孩子在了解生命重要性的过程中,懂得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念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