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培校长参考,作者:黄平
1、政府对教培行业的监管,只会加强,不会减少,并且会越来越严。
2、对区域龙头来说,少出错不要采取比较低端的招数,活下去就没有问题。
3、探究商业模式的时候,不需要过分地自己去构思探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观察一线城市的大机构在做什么。
4、现在是一个扩张的好机会,我乐观地认为明年会是线下教培大年,今年所有的工作布局都将为明年打一个扎实的基础。
以上是窦教育董事长、江苏雄孩子机器人董事长黄平的思考和判断。在伯索云举办的第四届教育科技金陵峰会上,黄平做了《拥抱变化中,坚守不变利玛窦OMO探索之路》的主题分享。
01
教培行业巨变,但线上不可能取代线下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线下教培未来三年演变的观察和思考。
第一,政策将会越来越严格。
最近教培机构们都很不容易,但是利玛窦更加艰难一点。为什么呢?我们不只经历了疫情,还经历了家长投诉和政府检查。这两个月我们测试了一款新产品,但是家长端对产品和效果不满意,他们不仅在网上发布舆论帖子引发了好几万的点击量,还向工商局打电话留言。第二天工商和税务就给我们机构打电话问询,进行税务调查。
最后在我们的机构税务情况良好,各方面也比较合规的情况下,还花费了将近100万才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另外,我们在昨天收到通知,从11月30日开始,政府将对利玛窦在常州的两个校区进行资金监管。
所以,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接下来政府对教培行业的监管,只会加强,不会减少,并且会越来越严。
第二,市场竞争加剧。
据我了解,疫情开始之后,学而思已经连续在上海各地区选址,装修20多个校区。所以,随着全国性机构的拓展布局,我们这些地方机构的竞争将会越来越高。
第三,本地机构仍然有三年的窗口期。
首先,各地的区域龙头下沉速度和人才培养都比较慢,我们还有成长空间。其次,与学而思这样的全国性机构来比,我相信我们的创业者远远有能力与他们的职业经理人PK。所以,我觉得虽然三线城市的竞争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是作为地方机构我们仍然有三年的发展窗口期。
第四,疫情之后长尾效应凸显,小机构们因为跟不上时代将被逐渐弱化掉,教培行业的准入门槛也会快速递增。
第五,对区域龙头来说,少出错不要采取比较低端的招数,活下去就没有问题。
第六,线上不可能取代线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讲三个逻辑:
1)市场看的是供求关系,而不是资本和科技。随着城市化的集中,和90后、95后家长的崛起,我们认为线下教培的复合增长率在10%以上,是增长的。以我们常州市的情况为例,常州市学而思是最早期采用双师模式的机构,但我发现他们的学生整班一起来到我们校区的情况很多,所以,资本和科技虽然带来了赋能,但是线下培训依然是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2)线上机构很难垄断K12尤其是低龄段的学生。我的助理原来是学而思的化学老师,他带了160个学生,其中70%在线上,30%在线下,年龄越大线上占有率更高,年龄越小线下比例更大。
3)K12的学习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他们除了学习还有看护和社交需求,而且线下能提供的个性化教学和场景体验也是大家的刚性需求。所以,我对线下的学习逻辑和场景是非常有信心的。
02
线下教培机构应该怎么做?
接下来跟大家谈谈我对机构未来三年构建和发展的思考,供大家进行参考。
第一,可以学习知名机构的商业模式,抓住流量入口。
其实我们在探究商业模式的时候,不需要过分地自己去构思探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观察一线城市的大机构在做什么,学而思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抓住了流量入口,它们开发了很多幼儿端APP,很多高知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用学而思APP,他们到了正式上学的年龄,就会直接转到学而思的线上或者线下机构去学习。
我们一直遵循一句话“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个篮子里不能放一个鸡蛋”,所以从原来主要做英语内容,到现在细分成了三个品牌,这是为了对抗线上竞争,我们搭建的新学习场景和学科入口。
此外,教育综合体也可以实现一站式教育,优势更加明显。
第二,未来三年风控将成为教培机构的核心工作。现在我敢肯定的说,行业内80%甚至90%的机构都是不够合规的,但是未来政府的监管力度会越来越强,机构的法律风险、税务风险、会计风险也会增强,甚至行业迎来大洗牌。所以,在未来的三年内,我们一定要规范化,必须在合规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和盈利模型,否则如果被同行举报或者家长投诉,结果就会很惨。
第三,提升品牌知名度,突出差异化。我们机构每一个品牌都有围绕着转化的标语,比如,我们在做利玛窦个性化品牌的时候,一直思考怎样让语文更有辨识度,数学拉开差异化,怎样与学而思和新东方竞争,最后提炼的点叫逗学堂,围绕着“逗”,引入做得比较搞笑的课程,做得更有温度,也同时提升我们的品牌识别度。
第四,要意识到头马效应。记者问李嘉诚为什么跨区域经营做得这么牛?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主业始终在平稳地更好地增长,这是非常触动我的一句话。我们在场景搭建或者扩张的过程当中,机构的头脑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学科产品,我们需要继续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聚焦和打造它。
第五,注意区域布局和扩张。我认为现在是一个扩张的好机会,原来70元一平的场地现在40元就可以得到,5000元的教育综合体第一年可以免费使用。所以我乐观地认为明年会是一个线下教培大年,今年所有的工作布局都将为明年打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但是大家在扩张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我认为打穿一个盈利模型,持续地把成本控制好,自然地裂变,才是效率最高的。
03
关于未来OMO的思考
现在,我想讲一下我们的OMO演变之路,主要跟大家谈两个观点。
第一,未来OMO将常态化。
将来OMO会像O2O一样不会再被单独提出来,机构的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就是常态化场景,比如,测评和教研在线上进行,学习部分线上和线下结合。
第二,OMO会解决线下机构效率低,难复制的问题。
规模化是线下机构最头疼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在线下,即使老师教学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只能教授50个学生,线上授课后就可以实现136名学生同时学习,这样效率就增加了两至三倍,营收增加,老师的工资和公司利润都会提高。
另外,妨碍线下机构进行复制扩张的主要原因就是师资问题,我们怎么打穿呢?我觉得我们需要将教室电子化,这样老师和学生的上课过程都会以数字化的形式沉淀下来,通过这样的数字沉淀,机构可以研发本土化的,能够直击学生痛点、痒点、爽点的产品。
04
教育培训行业的五个“不会变”
回归到主题“拥抱变化,坚持不变”,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一共有五点不会变。
第一点,教育的本质不会变,老师永远是核心。
教育不是把水桶的水灌满,是把火点燃,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用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所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优质的老师永远是核心。
第二点,追求组织效率的提升不会变。
人效一直是教培机构的关注重点,现在学而思和新东方的人效能够达到40多万,我们在三线城市发展的人效也能达到28.7万。你学校的人效多少呢?我们又该怎么去提升效率?我认为机构竞争的本质是底层效率的竞争,效率竞争的本质是组织的竞争,所以,如果机构不能有效地对组织进行管理就会产生问题。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和方式,利玛窦从11月份开始建立了跑步打卡,要求所有员工积极参加一个月12次的跑步打卡。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会设置绩效考核,比如员工需要做16次每次不低于3公里的跑步打卡,公司拿出员工绩效考核奖金里面的50%作为基数,如果员工完成打卡就能拿到绩效工资。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热爱跑步的人所产生的工作效率,是不运动人的1.5-1.6倍。
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持续地,保持动作不变形地跑完这条路。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机构一定要注重人效和组织管理。
第三点,优秀师资的培养体系不会变。
第四点,招聘、培训、考核,组织基业长青的三板斧不会变。
关于招聘,我们一方面是注重校招,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合肥翰林教育的薪酬机制,底薪筛选出价值观相同的人,然后给到一部分期权或者高提成、高激励;关于培训,我们一直讲的是“培训重两新”,两新是新人和新干部;关于考核,我们的宗旨是有培训必有考核,有考核必有淘汰。
第五点,教学成效的把控不会变。
最近因为一些机构跑路的事情,教培行业受到的负面议论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特别难受的事情,做教育是值得别人尊重的,也应该受人尊重,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教培行业更加良性地发展下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拥抱将来所有变化,一起坚守变化过程中的所有不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