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耍手机时总能看到这种广告,说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某学科成绩而烦恼,或者是数学,上学前班了了,或者4岁5岁了还在掰着手指做算数;或者是英语,都已经6、7岁了,却连基本的口语对话都不会,看人家谁谁谁都能看原版名著了;亦或者是语文,您的孩子还在用这样的句子造句吗?很多家长一看,呀,我孩子连这样的造句也不会,赶紧报报报。
如果在这里说什么孩子学习不重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才重要,肯定有许多焦虑的家长们不认同。那么,这个观点暂持保留态度。就先针对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分析分析。
如果能略微冷静下来分析一番就应该知道,广告里的那些东西华而不实。数学难道真的就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加减乘除就真的是用来死记硬背的吗?孩子们在还未懂得那些数字的真正含义的时候,过早地给他们引入看似是朗朗上口的口诀实际上是生硬无比的公式,真的就对他们有利吗?当孩子并不能确切地明了5+5为什么等于10的时候,你却偏偏要让他记住50+50=100,这不是揠苗助长又是什么?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法,乍一看似乎能让孩子进步不少,但长此以往弊大于利,遇到疑难事物,孩子再不会深入研究某件事物的前因后果,只浮于表面的认知就浅尝辄止,因为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这个样子的。
再说说英语。的确,孩子学习英语最好的开始时间是出生前10月,其次是现在。很多机构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以半真半假的话语来打广告,说得好像不听他们的课程孩子即将错过一个亿。先不说线上课程对孩子视力的发育危害有多大,只说这每天一二十分钟的课程,孩子就算是津津有味地听了,实际上又能够记得住多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每天十分钟学习英语水平能达到哪个地步的广告,可效果到底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每天十分钟二十分钟是绝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孩子顶多是学的那会儿可能记住了,但过一会儿又忘,或者是前两天的学习记住了,后面的一旦多起来,知识一累加就难以把握了。
最后来看看语文。如果连最能够自由发挥的作文都被列成了公式,那么孩子们的思维怎能不被囚禁在一座牢笼里?有些词语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写作文还有什么“五感法”,还套用什么模式。“五感法”是否有用?当然有,但绝不应该是在写作文上,而应该是在平日里带领孩子去体验生活的时候。来到大自然里,让孩子动用自己的五感,去看,去听,去体会。真正到了作文时,孩子们应当是自由的。在某种环境下,某种状态下,“五感”里的一感或多感有时候是不起作用的,有时候其中的两感是可以合并的,具体如何应用,还是要靠孩子们去根据当时的真切感受随机应变,哪里是固定格式就能驾驭得了的?
这些辅导机构,能不能不要利用家长的一点焦虑心理,借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科学研究成果,半真半假地打出广告,为家长们找到了一个偷懒的理由,却实实在在地祸害着孩子们。
实际上,家长为孩子们发愁,从某一方面来说都是在撒谎。那些真正关心孩子们的家长,从来都不迷信某些课程,而是早就深入了解孩子,自己为孩子量身订做了一套学习进阶方法。比如说,在购物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说,来,我们数一数这里有几个苹果呀?一、二、三,哇,这么多,那咱们要买回家几个呢?哦,买回家5个,那宝宝自己来拿,看拿的数量对不对?像这样地把数学融入生活才是最好的数学教育。科学证明,孩子对和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是很乐意学习的。别的孩子为什么英语好?因为他们的父母就算英语底子再差,也非恶补一番,把每天口头常用的句子都给更换成英语,加上精挑细选的英语儿歌每日磨耳朵,绝对比几千甚至上万的课程效果要好。家长如果做不到这些,只是扔几千块钱就说是为孩子的学习尽了心力,然后到处抱怨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愁死了,若是孩子稍有不给力,又抱怨孩子枉费了自己的一番心血……这些反倒给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其根本是,家长有没有把孩子的学习真正当作一回事儿。
家长,可不仅仅是指妈妈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