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大叔第976篇(公众号:ixm001),和四万优秀家长交流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关注这里的都是为孩子着想、积极向上的家长。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某些神秘力量在后台留言让大叔整一整关于厦门国际学校的内容,但大叔对这方面完全是知识盲区,于是发一篇让我提升的文章,并且建一个厦门国际学校相关的群,希望对这方面了解的专家、以及想了解这方面信息的家长入群分享。
以下开始:
1、有一个大前提:2020年,是世界格局剧烈动荡的一年。它将带来的各个领域内的变化,注定会影响未来五年、十年,很多年。国际化教育,同样如此。
2、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大多都是洋高考的学校;十年后,我们需要中国人的国际化学校。十年前,很多人觉得西方的教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十年后,我们更在乎找到最合适的教育。十年前,学校和家长都是在培养一个未来的西方人;十年后,我们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人。
3、其实,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国际学校”这个正式的名称的。有的,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公立学校国际班”、是以出国上学为目的的“民办学校”。
4、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中国的国际学校,不应该是什么。第一个,中国的国际教育绝对不是外国教育。中国的国际学校,不是在中国办一所照搬美国、英国教育的学校。第二个,不培养只有外国理念的中国孩子。
5、家长就要从这个角度,去重新看待中国的国际学校了。不是找一个把学生批量送到海外大学的流水线学校。也不是要找一个“洋高考”的学校。更不是要找一个外教多的学校。
6、好的国际学校应该是:要在学术成功的基础上,指向孩子个体的成功和能够看到更远的地平线;要指向孩子的综合素养,这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家长要的不是一个外国学校,而是一个中国人,为面向世界的中国人办的中国学校。
7、赫德国际学校校长说:“我们要保证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至少有一个重要他人——被孩子信任,也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不是只有教师和导师肩负着这个责任,这个社区的所有成年人都肩负着这个责任。”
8、语言是为教育服务的。语言好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好,语言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通往教育的路途,而不是教育本身。某国际学校说: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该用中文就用中文,该用英文就用英文——不能为了看起来高大上,所有年纪的所有课程都用英文。
9、我们就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从未来趋势来看,下一代的人才,对全球化的素养,究竟要求是高了还是低了?中国以前的角色,是跟随者,而现在和未来,都要求我们更多的要去当规则制定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
11、现在的家长,已经不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学成一个更像外国人的中国人,而是学会世界一流能力的中国人。
12、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觉得能够当外国人就荣耀,而是更有文化自信,更坚信在中国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
13、我们在中国上双语学校,学习外语和西方的技能,不是为了学得好之后不回来,而是出得去回得来走得远……
14、相信中国必将强大,也相信孩子有了国际化教育后回国发展会有更大的机会和红利。
以上,来自公众号和国际学校的分享内容。
15、大叔不知道有没有对国际教育和想了解国际教育的,建个群看看人选。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