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以来,“二孩”家庭逐渐增多。今年,“全面二孩”新政后出生的首批适龄儿童开始了幼儿园生活,越来越多的二孩已经“在路上”。
在学校门外接送孩子的以老年家长居多。徐常青摄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正是事业、家庭中坚的父母们普遍工作比较忙,“二孩”来了,更是不得闲。观海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有些父母工作太忙,平时无暇陪伴孩子,即使到了周末,也把孩子送进各种课外班“镀金”,自己仍要应对社交电话和微信,成了“低头族”。有的新晋二孩妈妈怀孕或哺乳期不方便照顾大宝,就交给老人照看,等二宝出了哺乳期也送去老人家,有的父母精力有限,只能把其中一个孩子留在身边,或者索性把两个孩子都推给老人;有的老人家是学区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更是“顺水推舟”地让老人全盘接手……事实上,随着“二孩时代”来临,“隐性留守儿童”现象愈发显现,值得引起家长们的关注和深思。一名“隐性留守儿童”长期称呼邻居“阿姨妈妈”,让人听了不免心酸。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高效陪伴和悉心教导,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一些现实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父母应给“隐性留守”的孩子更多关爱。
故事1
缠着“阿姨妈妈”做游戏
青岛晚报小记者殷霄夏是一名小学生,邻居家有一个3岁男童,长得白白净净,忽闪着大眼睛,调皮可爱,今年刚上幼儿园,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妈妈是白衣天使,偶尔会回来陪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奶奶陪着。小男孩每次见到殷霄夏的妈妈都叫“阿姨妈妈”,有时会缠着“阿姨妈妈”跟他玩。“每次看到这个画面,我心里会有点小小的嫉妒,妈妈都会安慰我说,小弟弟想自己的妈妈了,你是小姐姐,多包容他一点,好吗?”懂事的殷霄夏说,“我想对小弟弟的爸爸妈妈说,无论工作多么忙,也要多陪陪他,他其实很想你们陪在身边,非常需要你们的陪伴。”
殷霄夏的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小区附近有一所好幼儿园,所以小男孩继续住在奶奶家上幼儿园。刘女士和小男孩的妈妈身材挺像,都是长头发,戴眼镜。在小男孩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把远远走来的刘女士认成了自己的妈妈。由于见到刘女士的次数比自己的妈妈还要多,而且也很喜欢刘女士,所以从那时起就一直称呼刘女士为“阿姨妈妈”。这个特殊的称呼,让刘女士感觉心暖而心酸,她会陪着小男孩在宽敞的小区里踢球,也会让女儿陪他玩捉迷藏,希望他快乐成长。
故事2
二胎家庭易“顾此失彼”
青大二附小的青岛晚报小记者瑶瑶在课外班认识了一个女孩,一年多的时间,每次上课都是奶奶接送,父母似乎从来没有现过身。女孩有个今年刚上幼儿园的弟弟,弟弟平常跟姥姥姥爷住,而她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学校里布置的亲子作业都是奶奶陪她完成。瑶瑶说,她感觉小姐姐喜欢奶奶多过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基本不怎么管她,妈妈是上四天休四天的班,休息时经常会接弟弟回家,和弟弟相处的时间比较多。
观海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二孩”家庭中,多数父母由于精力有限,只会把一个孩子带在身边。像瑶瑶讲述的这对父母,把两个孩子都抛给老人的不算多数。
“我从大宝两岁开始,就教她学儿歌和成语,亲子时光非常愉快。但是自从怀二胎开始,由于身体原因,只能把大宝送去老人家住。不论老人对孩子多好,孩子还是最想陪在父母身边。每到周末孩子都会起得特别早,等着爸爸来接。”市民唐女士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老人照看孩子的方式有时令她不能接受,但是总比请保姆要放心。今年大宝已经上小学了,她把大宝接回到身边,陪伴她学习和游戏,希望能弥补曾经缺失的时光。其实,唐女士也曾住在姥姥姥爷家12年,直到上初中才与父母同住。小时候,每次妈妈探望之后离开,她都会趴在阳台上一直目送妈妈的背影消失不见,悄悄地抹眼泪。这一幕在她的童年里一遍遍地经历,时至今日想起,心仍会痛一下。
故事3
单亲孩子更需多些陪伴
“我很幸运,父母都在身边,每天都可以一起吃晚饭,一起聊天,这让我感到很幸福踏实。而有些同学,有的一周五天都跟老人住在一起,有的父母工作特别忙,好几天都见不到面,没时间和孩子交流,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同学有些成绩不是很好,有些沉迷于游戏,有些天天在外面自己闲逛,我很替他们难过和担心。”青岛启元学校的青岛晚报小记者王子乔告诉记者,孩子们确实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仍有很多不明白的事和一些烦恼,也有很多想跟父母分享的快乐,父母的陪伴和从游戏世界里获得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加真实温暖。
朝城路小学的青岛晚报小记者陈冠尧在课外班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个子高高瘦瘦,仿佛来一阵大风就能被吹跑。这个男孩圆圆的眼睛很好看,但对视的时候,却莫名透出一丝忧郁。原来,他的父母离婚了,他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才能分别见到父母。“我很少见到他开怀大笑,表情总是酷酷的,说话声音却细声细气,我仿佛有点理解他平时为什么不开心了。”陈冠尧感慨道,“我们能同时拥有爸爸妈妈的爱,是非常幸福的,希望我的朋友们都能多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故事4
“留守”一周迫切渴望团聚
青大二附小的青岛晚报小记者孔祥慧对“隐性留守”挺有感触,前段时间她的爸爸妈妈都很忙,把她送到姑姑家住了一个周,一家三口团聚后,她情不自禁地感叹,被“隐性留守”的孩子一定非常难过。“因为多数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儿童被迫‘隐性留守’,得不到父母的有效陪伴。虽然我们衣食不缺,但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爱和陪伴。这么简单开心的事,为什么父母不能多抽点时间陪陪我们呢?别让我们的心‘留守’!”孔祥慧说,希望小朋友们能在放学途中和父母一起,相互聊一聊父母在工作中发生的有趣事情,以及自己在学校里的收获;饭后一家人能一起手拉手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抬头仰望星空,看看皎洁的月亮,数数闪烁的星星;完成作业后,父母能陪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一本书,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有趣的故事情节。
父母陪伴孩子,不仅人在身边,心也应该留在这里。“低头族常常在过年的时候也不与家人团聚,低着头抱着手机,就能过完一个大年。我不赞成这种行为,这样的话就冷落了爱你的家人,低头族中有很多人还是父母。”文登路小学的青岛晚报小记者巨博暄表示,好好地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家长们平时工作都很忙,如果连周末陪伴孩子的时候都做“低头族”,注视手机的时间多于注视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成为被漠视的“隐性留守儿童”。
青岛市实验初中高级教师林长英:温暖陪伴最长情
提醒: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
“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复返,父母要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既是对孩子负责,也能减轻老人的负担。”青岛晚报小记者瑶瑶的妈妈告诉记者,“隐性留守儿童”更容易沉溺于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不适合的东西,增加了和形形色色的陌生网友交流的机会,当老人问的时候,孩子就会搪塞说在看学习相关的东西,老人很容易被糊弄过去。一旦造成伤害,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时候,父母再去干预的话可能效果甚微。
“父母陪伴孩子的状态很重要。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无法对孩子感同身受,体会不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提要求,一味地指责和抱怨,进入自己的情绪和期待里。二孩家庭的父母,有很多是宠着小的,让大的孩子让着小的,那么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他(她)会不会认为是小的把爱夺走了?如果父母一碗水端不平,事情就会失衡,导致孩子们之间计较得失、打架、吵闹,父母却还一头雾水。这些家庭序位和界限方面的引导都是需要学习和调整的。”西海岸易通路小学的青岛晚报小记者刘家赫和妈妈丁钰雪表示,“隐性留守儿童”不应被忽视。当今时代的父母需要学习适合孩子发展的育儿教育,也就是关于爱的生命教育,并找到提升自己正能量状态的方法,让自己的情绪更稳定,才会带给孩子安全感和放松。孩子是站在父母这对“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父母的胸怀和视野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观察:四类父母易造成“隐性留守”
“隐性留守隐忧多,温暖陪伴最长情。”青岛实验初中的高级教师林长英介绍,近期,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考上北大考古学院的消息在网上成为热点,人们在赞誉她的刻苦、自律、执着、勇于追梦的同时,也对留守儿童的处境给予更多关注和同情。但另一种“隐性留守儿童”却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中,由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代管或者自我管理,家庭教育缺失,没有得到父母有效的陪伴和爱。这样的孩子心灵往往是孤独的,甚至会留下影响一生的心理阴影。
林长英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隐性留守儿童”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父母工作繁忙、事业心强,或生计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也包括家有二孩不便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于是只能长期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或托管机构等,实属无奈之举;个别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沉迷于吃喝玩乐,不愿意过多陪伴孩子,甚至把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当成陪伴孩子的保姆,这是一种放任之举;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以培养孩子自理、自立、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名,过早送孩子全托、让孩子住园住校,这是一种无知之举;还有少数的因家庭离异、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孤僻怪异,对孩子使用各种冷暴力,缺乏关注和交流等特殊情况造成的“隐性留守”,这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我们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许多‘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父母,而对于‘隐性留守’,父母教育缺失所占的比例很大。”林长英指出,“隐性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内心孤独,可能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情感链逐渐变弱,甚至关闭心门,可能出现叛逆、早恋、沉迷于网络游戏、自卑、与同学疏远、性格暴躁等情况,甚至会导致青少年犯罪。而如果是老人帮忙看护,可能会因“隔代亲”而有溺爱现象,给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建议:深刻意识到陪伴多重要
“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到6岁、6到12岁、12到18岁。前两个时期是家教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对家庭的依恋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多拥抱孩子,陪孩子玩耍、游戏,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多与孩子交流,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或者参加实践活动等等,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交往上的陪伴,都非常重要。”林长英告诉观海新闻记者,父母经常陪伴、亲子关系良好、家庭幸福和睦的孩子往往自信、开朗、热情、积极上进,有安全感,对人友善,乐于探索,能与人更好地合作,也能善解人意,有良好的同伴关系,脸上常常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将来也会拥有更多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在林长英看来,如果深刻意识到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第一种情况的父母会尽可能克服困难,兼顾工作和家庭,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孩子的成长;第二种情况的父母要增强责任感,孩子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幼苗,需要小心呵护、精心培育,不是仅仅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就可以,而是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爱心、全心全意;第三种情况的父母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健全,比所谓的精英教育更重要,父母的爱、陪伴、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切不可拔苗助长;而对于第四种情况的父母,要尽量调整自己,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更健康的爱和更温暖的陪伴。
一位年轻妈妈开着名车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寄宿,她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所以现在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这位妈妈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分享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啊。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果能意识到陪伴、关心、主动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不要再做撒手、放任的家长,也不要借口各种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要让‘隐性留守’伤害孩子的童年,甚至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桎梏。”林长英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做托举孩子未来的温暖双手,做呵护孩子心灵的港湾。
来源:青岛晚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