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的主角,看封面就知道,就是这个看起来头发乱糟糟的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7岁了,如果在中国的话,他就是上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男孩,大概和所有小孩一样,刚刚上小学,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书名是:这不是真的,像是孩子说的,也像是大人说的。
加拿大《书店杂志》这样评价这本书:可以说是图画书,也可以说是图像小说。每个简短的章节,每个都关注一个特定于儿童的主题,从一个与封面相同的黄色页面开始,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白图画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并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确实是这样,这个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絮叨,一个孩子无法对大人说出口的心里话。这本书分了好多小章节,每一个小章节都是一个小主题,小故事,所以尽管书很厚,我们看起来却可以很轻松。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主题开始看。
每个简短的章节,都关注一个特定于儿童的主题,也即一个孩子关心的问题。让孩子通过故事去感同深受,故事中的那些问题,也存在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因此,故事在让孩子一步步理解周遭的世界,理解原来其他孩子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在有一天,梅兰妮老师让同学们表演一个情境:“假装你们正在电视上做一个报道,想象自己在对着麦克风说话。”于是,小男孩马尔科就开始把所有想说的话,他碰到的事情都通过一个话筒说了出来。
读者们会跟随马尔科——这个7岁半的小男孩,通过他的日常生活:在学校、在家或者和朋友们在一起时发生的各种小事,以及他那些想象中的采访,通过那些前后不搭的对话,展现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以及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个来自远方的7岁孩子的世界,但是这也是所有7岁孩子的世界:一个7岁孩子的事,是所有7岁孩子的事。
我们可以来看看其中的一个小主题,也就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马尔科的朋友卢卡来他家里,他们聊了很多事情,卢卡给他一块放在兜里好长时间的饼干,马尔科觉得友谊需要维系,于是吃了下去,晚上睡觉前,他吐了十二次。
这个小主题的内容只有3页,2页是2个孩子之间的对话。还有一页是讲马尔科为什么吃了卢卡的饼干。
如果仔细看对话,就会发现对话充满孩子的那种无厘头色彩,有着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鲜明特色:卢卡到我们家来玩儿。他膝盖上有一个像压扁的葡萄一样的伤疤。
这是什么?
一个像压扁的葡萄一样的伤疤。
怎么弄的?
有一天我爬树时
不小心弄的。
怎么回事?
你不会说出去吧,马尔科?
“跟谁说?”
“跟谁也不能说。”
“我跟谁也不说,卢卡。”
“我爬上树是为了躲狼人。”
“那跟我一样。”
“你也是?”
“对啊,我躲在一块大石头下面。”
“你是怎么把大石头抬起来的?”
“我有超能力,你知道的。”
“好吧。”
“你没被压扁吗?”
“有一点儿。不过,我捏住鼻子,就像这样,然后使
劲吹气,身体就又鼓回来了。”
“我就没那么走运了。狼人爬到了我藏身的树上,我用
橡胶靴子狠狠地踢它,把它踢跑了。不过我也摔了一跤。”
“怎么摔的呢?”
“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摔的。”
“所以你膝盖上有一个像压扁的葡萄一样的伤疤?”
“对。你喜欢女生吗,马尔科?”
“一点儿都不喜欢。”
就这样一个小故事把孩子的世界完整的呈现了出来,小男孩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小男孩对于女孩的想法。
另一则小故事 “它就在那儿啊。”
讲的是马尔科在和手里的“麦克风”说话,问题是他手上什么都没有,以至于妈妈总觉得马尔科有点神叨……
还有“不许这么跟妈妈说话”
没有经过马尔科同意,妈妈把他的T恤送给了别人,马尔科生气得 “失去了理智”,爸爸、妈妈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认为马尔科很健康,但妈妈说他有行为障碍……
就在书的开篇,因为家里多了一个刚出生的妹妹,爸爸就找小马尔科聊了聊,但是爸爸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们总是不高兴。”
其实这本书在很多故事中都在为我们解读亲子关系,呈现一种亲子关系,但作者并没有去做出评判,而是让孩子和家长在看了书之后自己去思考,就像在书的结尾处的那个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
是的,有时候,一个7岁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扑朔迷离,相互不了解。
书里还有很多小故事关注一个7岁孩子的心理世界。
比如养的花死了
但是马尔科对死亡并没有多少了解,花朵是这样和马尔科说话(这当然是马尔科自己想象的):“我活了一个月,外加好多好多好多个一丁点儿,就是活了很久了哦!花盆里的时间过得非常慢。现在我终于要死了,太棒了!”
比如妈妈的关注点都在妹妹身上
再比如长大后就做不了孩子了……
这是爸爸和马尔科说的:因为将来你就会长大,不再是孩子,也就没法当被大炮射出去的孩子了。有时候就这样,是大人在不经意间就扼杀了孩子的快乐和想象。
书中的很多小故事也呈现了一个
一个7岁孩子的想法,有多么千奇百怪
比如想象外星人是糖果做的
比如来自埃及的同学和木乃伊一起上课
下面是马尔科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妈妈说的是,别相信同学说的话,而马尔科说的是,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而已。有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其实大人孩子是在2个平行世界里,要去孩子的世界,并不容易。
又比如每天都给小狗起一个名字……
书里还有很多小故事,则体现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
一个7岁孩子的世界里,有十万个为什么
有很多小故事是以问号开始的
驼峰里有小宝宝吗?
为什么维他命到E就没有了?
牙齿是长出来的吗?
大概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问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了解这个满是大人的世界的方法。
很多这样的小故事组成了近两百页篇幅的书,故事精彩、情节生动、图画有趣、结构巧妙。所有这些故事也构成了一个7岁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在尝试着去理解,去接受,去学习。所以希望大人们,可以给这样一个7岁孩子时间,给他成长的空间。
我想这是一本孩子看了觉得好玩,能够感同身受,大人看了可以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的问题的一本书。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有这样一番话:"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冷玉斌为这本书写了导读,他这样说:“几乎可以说,《这不是真的》就是一本图像版“孩子的宇宙”,把被大人忘却的这一广阔宇宙,通过故事和图画重新表现出来。宇宙不在别处,在孩子的心里,也在故事所讲述的这些貌似稀松平常的事情里。”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是,往往当他们成为了大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的事实。
▲点击视频,跟随冷玉斌老师走入孩子们的小宇宙
马尔科特别喜欢做一件事情,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有时他说是在同“隐形麦克风”讲话,有时他说是正在“报道”。自己跟自己说话这件事,不仅是马尔科会做,很多小朋友都会这样。马尔科的解释是,“那是我的嘴在说,不是我”,很哲学了,不是吗?孩子就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在守护着自己的宇宙,而大人却是不断在忘却、在抛弃,直到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都没有好奇,不再期待,并且,在遗忘自己宇宙的过程中,还不止一次破坏着孩子的宇宙——很多次,妈妈都要求马尔科“停止报道”,或者“不要带着你的麦克风”。
就如同书的开头在同一页上出现的这四格画:小小的四格,把大人的“空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孩子的“此刻”一无所知,总是说着同样的话,问着同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孩子早就看穿了这些大人,他们观察着大人,知道他们的老一套,实际上,总是孩子在更加用心且透彻地观察着这个世界与其中的大人:
大人们摆出一副通情达理的模样,特别体贴地说“咱们聊聊吧”,可是一开口,根本没孩子什么事儿:先是一路指责,接着不停唠叨,等孩子有一点小小的需求,却毫不顾惜,迅速拒绝,更糟糕的是,他还认为这是孩子的责任,“孩子们总是不高兴”。简直大错特错,大人们真是自以为是,又自大至极,他们始终没能往自己内心看一看,没有再认真想一想,其实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他们的“不高兴”,往往是因为大人。
马尔科说,“就算在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时候,仍然有什么发生了。”我想,他这句话的前一半说的是大人,大人总以为“什么事都没发生”,后一半说的是孩子,他们心里很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情正在发生。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大人们看不见,因为他们从来只用眼睛,也许,连眼睛都没有用。
《这不是真的》结尾,催促马尔科睡觉的爸爸,只给马尔科两分钟时间——大人总是这么吝啬——讲一个故事,马尔科讲了一个关于他的“断胳膊”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欢乐的充满了魔法的故事,最后,马尔科问:“您觉得我的故事怎么样,爸爸?”
如果你是马尔科的爸爸,该怎么回答呢?书到这儿就结束了,并没有给出马尔科爸爸的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开放式的结尾,我想这可以由每一个和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书的大人来回答。大人们都可以想想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一个孩子真诚的问询呢?
所以这本书,在大人和孩子共读的时候,书中的每一个小章节,小故事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父母可以由此和孩子展开对话,让孩子能抒发出心中的感想。
希望这样一本书,可以给大家给去一些思考,可以让孩子的心事有抒发的空间,能够勇敢面对这个对于孩子来说太过陌生和广阔的世界!
[ 加拿大 ] 拉里•特朗布莱◎著
[ 加拿大] 纪尧姆•佩罗◎绘
邢培健/译
* 一本庄重而精辟的“童年”之书
* 图像版的《孩子的宇宙》,完美呈现了被大人忘却的孩子的广阔宇宙
* 2017加拿大文学TD奖最佳青少年图书
* 2017年加拿大沙格奈书展最佳图书
作者
拉里·特朗布莱( Larry Tremblay)
他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曾两次荣获总督奖法语小说奖提名,已经出版30多部成人作品。《这不是真的》是他的第一部青少年作品。
绘者
纪尧姆·佩罗( Guillaume Perreault)
198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在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开始了漫画创作。他的主要创作工具是钢笔,铅笔和纳一股幽默。2016年他获得了法国蒙特利尔书展的“金豆奖”,提名魁北克书店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