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两个孩子接连病倒,医生竟说“罪魁祸首”是奶奶?

最近刷新闻无意间刷到这样的一条消息: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2020或为60年来最冷冬天

什么?60年来最冷冬天?今年冬天难道会比2008年的雪灾天气更可怕?拉尼娜又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特意去查了相关报道,结果跳出来的新闻风格是这样的: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这些“60年最冷”的大标题后,另一条官方辟谣的新闻随之而来,一句话,今年冷是冷,但是什么60年之最还是炒作。

其实撇开这个60年是否真实,相信大家都有所感觉,今年的秋冬真的是来得又早又急。

往年的九月,在秋老虎的余威震慑下,长沙肯定还是“火炉模式”。

但今年的九月,却已经完全开启了秋天模式,不仅最高温迅速降到了20来度,还阴雨连绵,湿冷透骨。

现在才进入十二月没多久,气温已经连续“个位数”一个多月了,且小雨不停,湿冷不止。这可苦坏了家有俩娃的我,俩娃像是接力一般地反复感冒。

当天气不按照我们既往常识的剧烈变化,孩子和老人首当其冲地成为“受害者”。

往往前脚朵朵咳嗽刚好一些,转头豆豆马上开始咳嗽,一家人手忙脚乱,老母亲真是又心疼又头疼。

最糟糕的是,朵外婆也似乎有些着凉迹象,早起和晚间,时不时会有些轻咳。

种种迹象证明,即使不是“60年来最冷”,但今年的冬季温度低气候极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我也不能随意掉以轻心。

对孩子来说,冬季真的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前些时候跟朋友聊到这个问题,她就很是揪心:

这个月娃在幼儿园都感冒两次了,问了老师,班上其他同学都挺好的,只有我家娃,感冒好了没几天就又咳嗽。是不是娃抵抗力不好?穿得也够厚实,班里其他小朋友也不生病,怎么就他一个人反反复复?

有些奇怪是不是?明明已经隔绝了一切生病的“条件”,为何孩子还是在大冬天中招?

后来跟她分析情况,发现了一个我们都差点忽视的问题:

她家娃是个超级活泼的孩子,每时每刻都恨不得蹦跳玩耍,而孩子吃穿主要是奶奶在帮他们照顾。

我问她:“你家孩子平时去幼儿园穿得多不多?”

“穿得挺暖和的,他奶奶总说他手凉要多穿点才不着凉。”朋友有些茫然地问我:“有什么问题吗?”

我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可能问题就出在穿得太暖和了。”

“小手冰凉,添衣加袜。”

对很多新手妈妈来说,老一辈的儿童穿衣指南如同“圣旨”,像是我这个朋友,兢兢业业接受指令认真落实。

摸摸孩子的手脚,有点凉,那肯定是冷了呀,奶奶/外婆的话听进去,娃的衣服裤子加起来!

殊不知,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年人的体感偏差: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体感标准去判断孩子的冷热感知,必然会出现错误。

朵朵还小的时候,我作为新手妈妈也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只要感觉朵朵的小手不够暖,脸颊有些冰凉,就认为她是冷了。

在朵外婆的指导下,小毛衣小棉袄马上加上去,我还自觉成就感,觉得自己虽然新手但也是个“靠谱”妈妈。

但后来却发现,“运动达人”小朵朵总是想自己把羽绒服或大棉袄给脱掉,不让她脱,还跟你闹脾气。

某次带朵朵在外玩,她气喘吁吁地伸着手要我抱,还一边嚷嚷着:“妈妈,热,好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抱过她,摸了摸她的手和脸,感觉温度还是挺低的呀?

感觉不对劲的我,鬼使神差地把她的帽子摘下来,却发现她的头顶已经汗津津的,还冒着热气。

这时候我才发现,原先奉为真理的“冷暖理论”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小孩子的身体机能与成年人差异较大,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习惯来判断。

孩子的末端四肢供血比成年人要弱,所以很多时候其实孩子并不冷,但手脚仍然是冰凉的。

如果这个时候拼命给他们添加保暖衣物,可能会让他们的体感温度超过舒适的度,只要稍微活动活动,就是一身大汗。

而且我们日常理解中的“着凉”,其实是有误区的:

现代生活孩子们大多不缺衣食,在寒冷的冬季着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穿够衣服,而是因为穿太多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穿着过多的衣物熬出了一身大汗,只要冷风一吹,热汗立即把人体温度带走,这样一热一冷才是孩子着凉生病的真正罪魁祸首。

可以说,很多孩子都是被爸爸妈妈给“暖”进医院的!

其实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穿太多着凉感冒,都已经是最轻的后果了,要知道,给孩子“捂”出生命危险的事例多不胜数:

每年的冬季儿科医院,都要接诊许多被粗心家长“捂”到中暑的孩子,这些家长们可能直到这时候才后悔自己的“无知”。

捂热综合征:

大多因为过暖、大汗淋漓,造成婴儿高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严重者并发呼吸衰竭、脑水肿、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

3岁以上孩子的冷暖感知逐渐完善,家长可以直接询问参考他们表达的体感温度。

而3岁以下的孩子,则需要家长自己来进行判断,通过触摸孩子一些身体部位,来确定他们究竟是冷是热。

其实判断孩子到底是冷是热,相比于摸手摸额头,最准确的应该是摸后脖子处,这里的温度才更能准确地反映孩子此刻的体温。

给娃穿太少会“真”着凉,穿太多了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糟的后果,那这个穿衣的度究竟在哪里呢?

不妨从我们自身的体验出发,想想看,平时我们自己怎么穿才最舒适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以我自己的经验,在不同的室内外温差环境下,不同的穿衣方法确实能避免“室外冷,室内热”的尴尬情况。

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冬天时室内多会有取暖装置,而即使没有,也多会门窗紧闭以保证室内温度。

所以孩子在这样的日常温差下,就应该采用“剥洋葱”式的穿衣法则,即按照功能性的不同,孩子的衣服应该是多层往上。

当然,这里的多层“剥洋葱”并不是好多层薄衣服一股脑地套上去,这种不仅保不了暖,还可能影响孩子身体血液循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真正的层叠穿法,是应该要薄厚递进,才能既起到保暖作用,又方便孩子活动。

朵朵现在已经上小学了,正是爱跑爱跳的年纪,在学校里的活动也比较多,所以我给她的穿衣准则是:

最里层的秋衣一定是在舒适的前提下,够透气吸汗;中层则是以基础的保暖为主,羊绒衫或毛衣,不影响她日常的活动。

而最重要的外套,我会根据“不同程度的冷”,为准备不同功能厚度的衣物,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调整外套类型就完全能满足御寒需求!

而在裤子的选择上,我还是非常中规中矩地选择“两件式”,根据气温替换薄厚。

活动时,脱掉外套,穿着里双层就完全足够,既不会感到冷,也不会因为跑跑跳跳而热到出汗。

倒是在袜子的问题上,我会比较重视,一定给朵朵穿够厚,尽管教室里的温度可能不算低,但久坐不动的时候,孩子的小脚丫真的很容易冻着。

说一千道一万,做妈妈的,道理我都懂,但是遇上执行时,“阻碍”往往不在娃身上。

比如我,给娃准备衣服只用5分钟,“说服”朵外婆需要半个小时。

朵外婆很长一段时间都坚持传统理论,认为孩子就是怕冷,大冬天的没穿4件以上的衣服,在外肯定会冻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跟我争论的时候,还不忘拉着豆豆的小手给我摸:“你看,小手都这么凉,肯定会冻着了。”

估计许多宝妈都跟我有同样的经历,以前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而到了现在,却成了“有一种冷,是外婆/奶奶觉得你冷。”

不过在我看来,长辈也是出于对孩子身体的关心,至少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所以大家不妨耐心地跟她们解释情况,实在不行,直接把那些“捂出病”的孩子的新闻给她们看看,震慑效果肯定不差。

不过如果长辈还是心里没底,那么宝妈们“退让”一步,让出一件马甲的穿衣额度来也是可以的,至少让她们安心一些。

白天孩子活动时的保暖工作解决了,睡觉时估计又要让宝妈们犯难了。

没有暖气的南方城市,冬天虽然气温没有到底,但往往是湿冷难耐,到了晚上睡觉时,可就比较为难了。

为此,我见过身边有孩子朋友家各式层出不穷的取暖“神器”,什么电热水袋、电热毯之类的,只为让孩子睡个“暖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实际上,这些用品,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潜藏着无尽危险:

普通烫伤、低温烫伤、脱水症、漏电风险……

其实孩子年龄小,新陈代谢比成年人更加旺盛,当被褥厚度适合的情况下,孩子的体温很快就能适应。

当然,如果还是觉得刚钻进去的被窝太冷,倒是可以在睡前使用电热毯或者热水袋之类的物品先将被窝“预热”。

但孩子躺进去后,一定不要继续使用。

儿女行千里,母亲仍操心。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是大多数宝妈们心中的第一要务。看了这么多,大家是否掌握了冬季给娃穿衣保暖的诀窍?

你家孩子冬天都是怎么穿衣的?快快留言给我,与更多的宝妈分享讨论吧。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