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时有学者、专家,提出缩短学制的建议。有的建议缩短小学学制一年,有的建议分别缩短初中、高中学制一年,还有的建议本科缩短一年,研究生可缩短一年。这些缩短学制的建议,还大多比较比较“保守”,没有从小学到研究生都缩短一年的建议。如果全学段都分别缩短一年,那基础教育可以压缩到9年完成,读完本科只需12年,也就是18岁大学本科都毕业了。
那么,一会儿缩短小学学制,一会儿缩短高中、大学的学制,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吗?学制是可以随意拉长或缩短的吗?在笔者看来,基于就业考量的学制拉长或者缩短,都是不足取的。发展教育必须遵守教育的基本规律,要给受教育者完整的教育,保障整体教育的质量,这是改善整体就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存在变相拉长学制,以应对就业困难的现象。这就是高职毕业后发展“专升本”,继续读两年本科,延缓高职毕业生晚两年就业;本科毕业后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让本科毕业生继续读两到三年研究生,延缓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两到三年。如果这种延缓,会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那还可一举两得,但从具体现实看,这是以稀释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延缓,导致“学历贬值”和“学历高消费”问题。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太多,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而同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产业,为何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北上广就业,是因为北上广的服务业发达,2019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8%。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超过70%。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超过一半,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无法做出创新贡献,推进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未能形成“高质量的毕业生创业就业,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多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而是大学毕业生创新能力缺乏、学历贬值、就业降级、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以前高中生就可完成的工作,变为招聘大学生完成,而大学生所做的工作和以前高中生并没有什么差别。
最近几年来,由于生育率下降,不少学者对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表示忧虑。很显然,以缩短学制来解决劳动力的数量问题,就是和当前延缓就业时间应对就业难有着同样逻辑的办法。这都没有考虑教育本身的规律和质量要求,是用教育来解决功利的就业问题、社会问题。而这很难行得通。
缩短学制能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吗?这很难说。有人说,当前初中、高中都有一年时间用来准备中考、高考,完全可以压缩一年,然而,如果压缩到两年,抢跑道、应试化的学习,可能还会用半年时间来专门准备考试,而且,学生发展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时间、空间会大大压缩。不去治理应试教育问题,却沿着应试教育思路,缩短学制,这会给学生更大的成长压力,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降。要知道,进入新时代,我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非人头、人手。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消除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学历歧视,缩短学制会更进一步增加全社会“快出人才”的焦虑,这会进一步抑制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要提高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必须降低育儿成本,缓解育儿焦虑,而不是背道而驰。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