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家,仿佛爸爸比妈妈的角色更温暖。
李一花与成东日像一对毫无违和感的夫妻,一个是碎嘴的爸爸,一个是操心的妈妈。
由于整部剧对于父女之爱、父子之爱的着色更多,导致我一直忽略了德善的妈妈李一花。
起初看到的她,是一个满嘴“钱钱钱”的家庭妇女,不仅如此,身为母亲,她的偏心,更加让人大跌眼镜。
随着年龄增长,对人事的感观不同,反而越来越佩服这个妈妈。
他们家里经济条件最差,几乎一直住在半地下室里,孩子最多,丈夫心宽不发愁。
孩子、丈夫遇到问题,李一花都会冲到最前面。
护肤品经常刮到一丝不剩,对自己紧衣缩食,把好东西留给家人。
尽管时间、地点不同,她亦如我们母辈、祖母辈那样千千万万个朴实劳动妇女中最普通的一员。她们从来没有奢望过照顾家庭和孩子以外的精神物质享受,一生只为奉献,从无怨言。
李一花妈妈,很平凡。她有虚荣心,看到别人家的老公体贴,自己会失落;
她爱钱,不是出于物质,而是因为那仅有的一点钱,要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平衡;
她容易满足,哪怕只是新换了一个普通的煤气罩,就足以让她兴高采烈;
为了女儿,她也可以舍弃自尊心,在外人面前尽显可怜和卑微。
李一花是平凡的,喜欢唠叨,常常比较。她也不平凡,因为她总能扛过最艰苦的岁月。
李一花,出场就带着辛酸。
爸爸成东日,不仅好心为朋友作担保被骗,还经常可怜、帮助穷人,买一些昂贵但是没什么用的东西。
尽管成东日是银行的管理人员,但是重压之下,家庭生活极度拮据,更没有任何结余。
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穷人想着帮穷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是雪上加霜的做法。
儿子被称作“半地下”;家里冷的像个冰窖;李一花永远穿着漏脚的袜子;
因为没钱买护肤品,妈妈总是趁着邻居买护肤品时,毫不客气的向推销员讨要试用装;
德善年年要和姐姐在同一天过生日;三年来,德善只有一双没有牌子运动鞋。
在他们的饭桌上最多的永远是泡菜、腌豆子、地瓜。
正如德善爸爸当着孩子和老婆面说:
“再忍一忍吧,债马上就还完了,在你们面前有多少张嘴都狡辩不了,对不起。”
当所有人呼呼大睡时,李一花开始辗转难眠,有时为了明天吃什么能维持收支平衡,有时为了孩子的修学旅行费。
一个女人的无奈,在一花妈妈身上展露无疑。
一边是家里还揭不开锅却乐善好施的丈夫成东日,一边是家中唯一一件值钱的相机被粗心的二女儿德善弄丢,还有那个没长大的小儿子由于早恋被请家长。
李一花的生活,充满着失望,甚至是绝望,她跌落到谷底的心情,顺手打开老公拿回来的“昂贵”唱片,结果发现又是一场骗局。
在鸡零狗碎的日子里,仿佛只有读首尔大学的大女儿成宝拉能给李一花带来最后的希望。
宝拉凭一己之力考上首尔大学,是全家人的荣光。
不仅如此,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宝拉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得到奖学金,她私自把心仪的法律专业改成了师范专业。
为此,妈妈一直愧对大女儿,宝拉喜欢吃的煎蛋、鸡腿、需要的物件,李一花总是尽全力满足。
身为父母,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梦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正是因为愧疚,所以一花妈妈更想要弥补,把最好的都给大女儿。
刚开始我也曾对妈妈的这种偏心嗤之以鼻,后来发现那不过是一个母亲的本能,也是一份最无私最平淡的爱。
神不能无所不能,所以创造了妈妈。
不论是德善,还是余晖,李一花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爱孩子。
妈妈为了德善考上大学,不仅跑到庙里算命,还给德善改名字,不厌其烦的提醒所有邻居不能叫错,德善每一次犯错,妈妈都是首先那个去安慰、心疼女儿的那一个。
余晖身为家中老幺,更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尽管他们的家庭不富裕,但父母的爱都是最真诚、最温暖的。
对于宝拉,就更不用说了。
妈妈会因为心疼宝拉偷偷给她送饭;女儿消失了,妈妈不顾大雨和自己的脚伤冒雨寻找。
看到两个警卫人员包围宝拉,妈妈丢掉自尊心,变成了一个“身披铠甲”的勇士,在暴雨中讲诉着女儿光荣的履历。
宝拉被抓时,妈妈给女儿送来昂贵的香蕉。
当得知家中的债还完了,一花妈妈热泪盈眶。
成东日语重心长的说:“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以后,虽然不像别人家那样富裕,但我的工资能够正常拿到,以后我的老婆不用到处借钱,借一万,还一万,以后不用再向别人伸手了,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抱歉。”
一花妈妈长舒一口气道:“我没有辛苦,哭的是孩子们。”
身为妈妈,自己的辛苦,或许她从来没在意过,因为在她的心里,一心只有孩子。
还完债的一花妈妈,仿佛卸下了心里的大石头,煎了满盘平常都不舍得吃的鸡蛋,做了从来都不做的肉,拿着存折,一遍遍的数,一遍又一遍的翻看。
一花妈妈曾看到金社长对豹子女士的细致周到羡慕不已,饭桌上,反观德善爸爸自顾自的吃喝,她也曾暗自神伤。
在雨中,成东日用力推开李一花手中破烂的伞:“别人的看着再好,都是一场空啊。”
其实,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里,她不过是想换一把伞罢了。
德善妈妈懂得心疼老公,不管做蛤蜊有多费劲,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忙活。
她最懂宝拉,当所有人对宝拉的暴躁性格指指点点的时候,妈妈仍然坚信女儿有一颗柔软的心。
她和二女儿德善最贴心,因为她们同样是为家人容忍最多的人,德善的懂事,妈妈都看在眼里,女儿的粗心,妈妈也最大限度包容。
李一花把鸡腿给姐弟,用抱歉的眼神看着德善,让她吃鸡翅。只有两个鸡蛋时也会安慰说,我家德善最喜欢吃腌豆子。
当儿子让妈妈吃鸡的时候,她总是一略而过:“妈妈不爱吃,你们多吃点。”
李一花没有社会职位,只是活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成东日的老婆,胡同里普通的家庭妇女。
一花妈妈知道德善的委屈,却无奈让她承受。
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时光,一个负责家庭饮食的主妇,无法做到平均分配。
德善妈妈把所有的爱给了家人,她就是这么一个既简单也不简单、一生奉献给家庭、又从来不叫苦的人,也是一个大时代下造就的平凡伟大女性。
即便当今社会发展,我们再也不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但也必须为曾经无私付出的她们竖起大拇指。
她的辛苦,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看见。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偏心。
那些偏心的父母,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做着无可奈何的事情。
或许,她们的内心也在流血,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