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荣誉。我想,这个荣誉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也是全国人民对海淀区教育这张‘金名片’的认可。”近日,谈起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感受,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如是说。
刘可钦是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也是海淀区监委特约监察员。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她富有前瞻性的创新工作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勤奋耕耘。
走进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校区,一个开放式“C”型环抱综合楼展现在眼前,像极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校区的设计原型是福建土楼,体现的是大家庭和谐共处、博爱至真的东方哲学理念,也恰恰吻合我们‘大家三小’的治校理念。”刘可钦无不自豪地介绍说,“这个建筑也是从我们学校老师的众多设计作品中,经过全校师生投票选出来的‘获胜者’!三小是我们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设计、决定、建造家的样子。”
谈话间,三五名正在课间休息的孩子向我们跑来:“校长好!欢迎新客人来我们的家!”说完便一溜烟儿地跑开了。孩子的眼睛里满是亲密、热情和友爱,没有任何对校长的畏惧感、对陌生人的疏离感。
“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大道至简的博爱就是我们三小的‘治校瑰宝’。我们用爱温暖这个家,他们自然也会把爱传递给来家的客人。”
抛弃传统的“教室+走廊+操场”建筑模式,中关村三小采用的是“基本教学空间+可组合公共空间”的模式。在这里,教室不再是固定不动的“呆板屋”,而是可以通过推拉门随意变换格局的三室一厅“灵活屋”,楼内四通八达,学生所到之处皆是教室、图书馆、博物馆。打破同年级授课制,中关村三小将三个连续年级班的师生组成“班组群”,让孩子们在与不同年龄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关爱、理解和包容。突破固有治校架构,中关村三小采取的是以党组织为统领,行政团队、教职工代表大会、课程委员会、少年队、家校委员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学校治理运行体系。
种种创新举措和探索方式,正是刘可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反复研究后结出的治校硕果。
2017年,国家设立雄安新区,中关村三小作为北京市首批援助学校入驻雄安。自此,刘可钦频繁往返于北京和雄安之间,从选派干部教师组团援助,到成立“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开展骨干教师引领,每一个环节,她都尽心尽力。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雄安校区的教师团队从无到有、从最初两三人发展到现在的数十人、从无人应聘到现在的争相前来……新校区教师数量攀升,不仅仅意味着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更为绘就雄安教育新蓝图凝聚了力量、鼓足了干劲。在此基础上,雄县教育局依托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成立了“雄县干部教师实践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助力教育脱贫工作,刘可钦连续多年担任教育部和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实践导师。通过深入一线调研、全程监督护航,她引入异地交流、交叉挂职、结对共建等教职员工工作模式,推动首都优秀教育资源与宁夏、江西、内蒙古、辽宁、贵州等多个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省市和地区的近百所学校对接。她还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授课形式,将中关村三小的教学送到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共享、互通、互学。
在海淀区监委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任会上,刘可钦感慨地说:“当得知自己被聘任为海淀区监委特约监察员时,我内心‘被信任’和‘被尊重’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不仅仅是一名小学校长,还是一名特约监察员,我要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职责,推动纪检监察机关精准有效监督。”
作为一名特约监察员,刘可钦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要求“润物细无声”地引入校园。她创新开设廉洁课程,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厚培师生廉洁理念;她努力打造清廉学校,树立教职员工廉洁从业“红线”意识,构筑校园“防火墙”;她积极推进学科德育,号召“行有规、行同矩、心自由”,让立德树人、清廉做人的种子在每一名三小人心中萌发,让廉洁成为风尚。
在关爱、共享、清廉的良好氛围下,刘可钦和她的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王 怡
责编:崔 亮
审核:李宏达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关注“清风北京”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