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厘米》已经大结局。
为了大团圆,除了大姐夫,大家统一来个大洗白。
徐秀兰成了三好婆婆,对立的两亲家也早已言和,最违和的关永年跟关震雷也都洗的足够白。
在关震雷拿刀威胁不让关雨晴结婚的那几集里。我看见弹幕里的小伙伴都说:如果关震雷洗白,这剧就打分。
可是,关震雷洗不洗白,都是编剧说了算的。
关震雷是可以洗白,关雨晴也可以真正原谅他们,演电视剧嘛,总是要给大家一点正能量,亲人之间怎么可以记仇呢。
吃点亏,付出多一点又怎么样,亲人过的开心,自己也就开心了不是吗?
但是,真是这样吗?现实中有这么一些姑娘,爹娘对于他们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比如她们的名字。
有个姑娘叫贱娣……
你一定认识一个叫“×娣”的女孩吧
初中的时候,有个女孩叫盼娣,可能对于这个名字,女孩已经十分厌恶了,记得有一节课上,某个老师问女孩:你有弟弟没?
就是这么一句话,女孩突然就哭了。
当时太小,不知道那个老师为什么要问女孩这么一个问题,难道说,他也生了女孩,想知道这样一个名字能不能真的给家里带来一个男孩?
后来,女孩一上这个老师的课就心不在焉,导致成绩非常差。
再后来,因为女孩家里重男轻女太严重,所以她辍学了。
许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她在课堂上老师问出那句话时,她想忍又没忍住的眼泪。
好像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叫“×娣”的女孩子。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饰演的母亲就叫招娣。
还有你们看过的毁三观的《娘道》里,瑛娘的两个女儿,一个叫盼娣一个叫招娣。
莫言写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母亲生了7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叫: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到了第8胎终于生了对龙凤胎,于是给儿子起名金童,女儿起名为玉女。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很多。
在一些落后的山村里,“娣”这个字不是主旋律。“改”才是。
你经常能听见某些叫“×改”“改×”的女孩。
父母的意思就是希望这个女孩后,下一胎就改生男胎。
改名后的她们能去掉烙印吗?
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年龄稍微大一点后,开始痛恨这个名字。
《安家》里孙俪扮演的房似锦,这个名字一看就前程似锦,寄予了父母无限的厚爱。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他的父母生了她之后,准备把她扔后院的井了,后来被爷爷救下来,取名叫房四井。
这个名字如此的随意,上面有着父母想要处理掉她的心愿,还有她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父母爱的印记。
后来她改了名字。
可能有人有疑问,都改名了,为什么还要改成这样的同音字?
也许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她们的学历有限,没有什么文化,只要去掉那些可怕的字眼就好。
名字是改了,改不掉的是身份。有些女孩,尽管改了名字,依然会被父母压榨,从她身上压来的钱,去供养她的弟弟。
你一定很好奇,电视剧里那些面目可憎的父母,都那么过分了,可是那个女儿就是圣母心,一点都不知道反抗。
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从这个女孩出生的那一刻起,她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弟弟有更好的生活。
以人口最多的几大姓为例,每个姓氏后面,仅仅是叫“招娣”的女孩,就有好几千个。
日积月累的洗脑中,女孩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我以后一定要对弟弟好,我是个女孩,我不配有好的生活,他是我的弟弟,我得把我日后挣得每一分钱都给他,因为他是弟弟,他以后生的孩子才是真正属于我们家的孩子,而我以后生的孩子,都是外姓人,本质上是婆家那边的孩子。
在落后的地方,女孩们这样的思维是常态。
等到她们有一天去了大城市,慢慢的接触的人多了之后,她们开始了解到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她开始见识到一些女孩也可以被家里宠成公主。
知道的越多,她们才慢慢的想一件事:我把自己挣的钱都给了弟弟,我以后怎么办?
可是她们的反抗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在此之前,不管是女孩自己也好,还是父母弟弟也好,都已经习惯了一些事情。
比如樊胜美,比如房似锦,比如千千万万重男轻女家庭下长大的女孩。
说到底,改名是她要走的漫长道路里最小的一截,而今后她们需要面临的不公平,面临的反抗还会越来越多。
大多数×娣的女孩,最后只能和解?
以前有这么一个看起来其乐融融,宣扬大家族美好的新闻。
11个姐姐给弟弟众筹买房。11个姐姐的脸上无一例外的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而母亲,当然是那个笑的最开心的。
这样的新闻,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分明是好几代人的悲剧。
为什么是好几代?因为妈妈那一辈,就只是悲催的生娃,生一个两个尚且丢半条命,连生12个孩子,是怎么活过来的?
而孩子们这一代,姐姐们被洗脑成功,心甘情愿的供养弟弟。
11个姐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一万就是11万呀。
而这样的事对于弟弟是好事吗?弟弟是关震雷一样的巨婴,还是比关震雷还不堪?
而这12个子女的下一代呢,会不会继续这种传统的洗脑?
想想就不寒而栗。
爱的厘米里,关雨晴跟父亲能和解,其实我是可以理解的。
至少在我看来,关雨晴并没有遭遇重大的不公平,她想要上学,那么贵的学费,还是有人给她出。
但是有些女孩,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剥削。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弟弟剥削。
这些女孩,后来跟父母和解了吗?
好像是的,因为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她们是我们的父母,她们生了我们就是天大的恩赐,不管她们最后会怎么对待我们,我们最后都需要跟父母和解。
这听上去就有种不平等条约的意思。
有人说:一想到做父母不用考试就不寒而栗。
而我觉得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无节制的生孩子,生完之后又不好好养,让她在身心受伤中慢慢长大,这才是最恐怕的。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觉得自己养不好一个孩子,然后会选择不生孩子,而那些没有能力的,却一直生了好多个。
这何其悲惨。
其实有很多父母心知肚明,重男轻女那种养法下,会把儿子毁了,真正有用的是女儿。
可是对于这些父母来说,孩子有没有用以后会不会过的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个儿子。
这是很多国人的执念,谁也无法改变。直至今天,还有很多拥有这类执念的人。
社会在发展,我们相信拥有这样执念的人,会一点一点的减少。
同时也希望那些叫×娣的女孩们,不管她们叫什么名字,不管她们有没有改名,都能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因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他们不够爱你,才让你变得如此强大。
和不和解不重要,把和解的主动权握自己手中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