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但“劳”似乎被家长和学校齐齐“忽略”了。那在国家政策提出的背后,我们该如何才能更好唤起“劳动教育”?不妨先去借鉴一下国外的成熟经验。
日本
融入生活的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要求孩子学习自理,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他们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家政课
家政课主要包括基础生活技能。课程主要是让孩子对烹饪建立起兴趣,掌握基本的烹饪技巧。学校还会通过专门的课程指导学生洗衣服、缝扣子、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清扫等。
(2)午餐教育
日本学生的午餐由班级学生轮流分配,午餐吃完后,值班学生还要将餐具整理好。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奉献带来的喜悦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观。
(3)田地教育
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对学生进行田地劳动教育。老师教授学生对植物进行播种、育苗、管理。从种植食物的辛苦中,从小培养他们对于食物的尊重。
芬兰
教育、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芬兰注重教育与生活和社会需要的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关注教育与生活的连接。他们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手工课、家政课、编程课等。
(1)手工课
芬兰的劳动教育课程——手工课已经有着150余年的发展历史。对于授课时间他们有着明确的规定:每周一、二年级1节,三至六年级1.25节,七至九年级2-3节。他们将社会生活需要的技能通过手工课进行教授。
(2)家政课
家政课是芬兰规定7-9年级的必修课程,每周至少1小时。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食物选择与食品制作。二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三是学会家庭消费和理财能力。
(3)编程教育
芬兰在新课标中对编程教育要求较高,早在学生一年级就开设。与其他欧洲国家将编程作为单独的专门的课程相比,芬兰更倾向于将其融入到手工、数学等不同学科中来开展,这也是其编程教育模式的独特之处。
德国
优秀师资参与劳动教育
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他们对于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教师要求高
在德国当一名劳动教育教师需要经历19年学习。教师必须在各类教学范围和学习场所同时具备了高等教育教学法和职业经验,才可能定向成为劳动教育的教师。
(2)专用教室建设
德国学校有五种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纫和编织。这些教室,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设计讲究,完善的设备可以使学生与真实环境联系起来,更好的完成技能的学习。
(3)独立实习制度
德国学校会要求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一般安排在8或9年级,三周时间,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提前了解工厂、职业。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将劳动教育与儿童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让学会生存、积极生长、幸福生活成为儿童生命的样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推动我国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发展,中国老教授协会定于2021年1月16日—1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国老教授协会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为主题,邀请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领域学者、行业专家及相关单位参加,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