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个早上如平常一样,我和小书本手拉着手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她又开始了叽叽喳喳的个人表达会。
她告诉我:他们前段时间刚学了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语文老师问了他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她很骄傲的地告诉我自己抢着回答了。我很好奇就问她:“那你当时是怎么回答的?”
她告诉我:“因为祖国栽培了我们,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你们一定不敢相信,我当时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这孩子,咋就这么会说官话呢?难道对着自己的妈妈,她也会来这么一套形式主义的说辞吗?”
我又仔细观察了她的表情,看出了我从来没见到过的认真、骄傲和自信。我这才放下心来,看来这孩子是发自内心的有这种想法。
我又想了想,估计一部分是因为我的言传身教,另外一部分就是因为她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大队长和学校的大队委,接受了最根正苗红的教育。
孩子有远大的志向是值得鼓励的,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非常有必要。
我前两天刚好又读到了一篇精神科医生(学校心理咨询师)写的关于“空心病”(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的文章。
文章里有一个数据触目惊心,说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
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数据不可能是真实的,北大作为我国人人向往的高等学府,进入北大的孩子全都是万里挑一的一等一优秀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孩子因为缺乏价值观而导致心理障碍?
然而,细思极恐,我想到了也许真的有很多父母为了把孩子逼进北大,是想尽办法,费尽心思,也有可能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少,他们有可能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并不关心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更加看重的是进入北大的这个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自以为了解孩子,其实我们了解的只不过是他们跟我们反复沟通失败以后,向我们展现出来的我们最愿意看到的那一面,而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我们大人看见的表象,隔着坚硬的壁垒和巨大鸿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这段时间安徽17岁女生跳河自杀,警察坐视不理的新闻?
今天刚刚看到最新的进展,说孩子成绩非常不错,班级排名稳定在前10名,家长也没发现女孩有任何异常。然而事发后公安在走访的时候,在周围群众那里得知:案发前一天女孩就在河边徘徊了近一个小时。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选择轻生,并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而是思前想后,最后下定了决心。
这再次说明了: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为什么他们的心门对我们要永远地关上?
也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当中很多人看来,也许考无数个高分,进一所好的大学,出来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就算是人生赢家了,所以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集齐全家人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所以在之前提过的那篇文章当中,作者也提到了空心病人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所说的: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当中的很多人都把时间用在了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我扪心自问,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当时本科毕业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然后我却在三年之后毅然辞职,来到上海考研,一共考了三次,才考上研究生。
读完研究生,我在一所高校工作,然而六年以后我又决定去考博士,而且选择了在英语教学法方向最好的老师(之一),又刚好那一年我有了小书本,在生她之前的一个月,挺着巨大的肚子,去参加考试。
这当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让我支撑下来的唯一动力,是因为我喜欢。
我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喜欢做研究。
假如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有对“为什么读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缺乏必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小书本跟我聊起“为什么而读书?”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非常庆幸,她愿意跟我分享内心的感受,也非常开心她给了我这么一个听起来还不错的答案。
只要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也有足够的动力去一一实现目标,那就具备了自己的价值观。
很庆幸,我和小书本的价值观是在同一个轨道上,更庆幸的是,她比我所设想所期盼的女儿还要好得多。
今天,我为她写下这篇文章,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等她能看懂我的文章的时候,能体会到我此刻的心情。
未满十岁的你,请记住你今天所说的这句话。
妈妈也想送你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虽远不怠,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