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这个故事被人们所熟知,甚至还曾被著名导演周星驰拿来拍成电影,一度热卖,很多家长直言给孩子买的第一本童书,就是《安徒生童话》,甚至连小学课本里,都会详细介绍童话故事于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以及每一种童话不同的特点。
可是,之前微博上有一位妈妈,却对《海的女儿》这类童话提出了严重的批判,甚至上升到女权的角度,一度引起热议,这位妈妈是这样说的:
妈妈认为这类童话完全没有逻辑,矮化女性,引导女孩盲目为爱付出一切,不配作为“经典童话”而存在。
事实上,我给我女儿买的第一本童话书,也是安徒生童话,当我给我女儿念《海的女儿》的故事时,也曾如这位妈妈一样,担心公主对爱情的盲目和牺牲生命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换一种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后来我发现,对同一个故事的解读,大人和孩子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看法。那么再来说一下我是如何来看待这件事的!
我从以下四点来跟大家探讨!
01、孩子是用感知和想象来理解世界。
陪孩子看《海的女儿》时,我一度认为美人鱼牺牲自己的嗓子去追求一份未知的幸福,是很傻的行为,我想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爱女心切的妈妈所拥有的正常反应,可是孩子是如何来看待小美人鱼的牺牲的呢?
孩子3岁时看《海的女儿》懵懵懂懂,也许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但上小学时再来看这个故事,表达出来观点是这样的:美人鱼真的又美丽又善良,愿意去救陌生的王子,也很有勇气,她一直生活在海底,竟然敢离开自己的家庭走向未知的世界,这份胆识让人佩服。
看,家长能将美人鱼的故事上升到女权的高度,甚至站在生态链的角度鄙视鱼类智商低。孩子看到的却是美人鱼漂亮的尾巴、善良的内心和勇于脱离现状的勇敢、以及想要守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执著,这就是大人跟孩子视角的不同。
02、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干预,本身这种行为有可能就会误导孩子的三观。
网上那位妈妈说,当她听到美人鱼化成泡沫时,就去直接关了,害怕这种所谓的“经典”会毒害到女儿的思想。
话说现在网络发达,孩子接触各种知识的渠道很多,并不是你不给孩子买这种书、不给孩子听这种故事,孩子就接触不到这类故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正向的思维去传达故事里的积极内容。
小美人鱼对王子一见钟情,在没有任何承诺和保障的情况下,就毅然决然牺牲自己的嗓子化身为人,陪伴在王子的身边,这确实表现出一种对爱情的肤浅和盲目,是不成熟的做法。可是,我们不要忽略了,她表现出这样一种行为的年龄状态是15岁,正是处于最让家长头疼的叛逆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冲动、叛逆、反抗性极强,处于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依然幼稚之间,此时的孩子时时刻刻都想用实际行动向家长宣誓:我长大了!这时的孩子讨厌管束、拒绝说教,只有让她自己去切身试错,才能真正成长。
毫不否认处于青春期的美人鱼一开始逐爱的行为是幼稚的、不被家长所理解和接纳的,所以后来她所受的所有的委屈和疼痛,都是她为自己开始的任性所付出的代价,在这中间她体会过爱情的美好,也体会过得不到的心痛,最终选择了放手和成全。从一开始飞蛾扑火般的想要拥有,到最后默默的退出,她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这种结局也预示着她从最初的幼稚和盲目,成长为一个理智、坚强、拥有独立人格的成熟女性,完成了她尊严和人格的升华。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磨难,重要的是面对这种磨难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有的人付出就一定要求有收获,如果没有,宁愿毁灭,有的人则体会到了“付出”即是“收获”,就如美人鱼,她虽然没有收获爱情,可是自身却在经历痛苦后变得强大,并且见证了历经磨难不忘初心的美好。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件值得自己冲动去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因得不到而耿耿于怀,也不因承受不公而选择破坏,用心去追求和付出,坦然面对得失,这样的人生才值得被尊敬。
03、童话里的悲剧,可能是现实中的“预演”。
微博里的妈妈谴责那个具有魔法的海巫婆,说她矮化海洋女性生物、跪舔人类男性,事实上我觉得更在浅显地理解了这个故事的深度内涵,那个让小美人鱼失去腿的海巫婆,实际上就代表了这个社会的规则,她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持得失平衡。
美人鱼想要得到双腿,就要失去动人的歌喉;想要成全王子的幸福,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想要活下去,就得亲手毁灭自己最爱的人......这就是现实人生的常态,由此也让孩子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每一个梦想的实现背后都有着艰难的付出,只有让孩子明白这点,才能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更理性地对待物质和情感的得失。
04、深度解读一下《海的女儿》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深远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叫“自性化”,又被称为:个人的英雄之旅。
意思是说,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为公认的杰出的人不是最终的成长目的,我们终究是要去改变自己,成长为更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当某一天我们能找到并整合出那个更好的自己,我们才会更有力量去滋养自己、滋养他人。
人鱼公主一开始在姐姐和祖母对外界描述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为了追随自己的爱人,选择每一天承受如行走在刀尖上一样的疼痛,这是她实现“自性化”的过程,是她英雄之旅中所必须要承受的苦难。
后来她放弃生命,终究化为泡沫离开,实际上又回归了大海,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她不再为了讨好王子每天承受痛苦、强迫性地牺牲自己,她又做回了自己,只是现在的这个“自己”,已经是完成了“自性化”过程的自己,最终成为了人格升华的“英雄”。
作者借助于“化为泡沫”这个结局,实际上真正将美人鱼推到了灵魂永生的精神制高点,最终想要传递给孩子的观点其实是“精神自由要凌驾于爱情之上”。
《海的女儿》这个故事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它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您看懂了吗?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