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PK清华教授:不要站在高楼,傲慢地指点被阶层固化压在山底的人

张桂梅老师的魔鬼,清华教授的普通人,你选择哪种教育方式?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说: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

华坪女中的老校长张桂梅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刘瑜教授的演讲

绝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代表的是两个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和思考。

其实,何尝不是也代表着绝大多数普通父母在心中对教育的撕扯:快乐的素质教育,还是努力刻苦的应试教育。

细想之下,两种教育方式的目的,还是殊途同归: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对于贫穷的底层人们来说,别无选择,只能刻苦努力。毕竟,除了这个,别无选择。

对于富贵人家来说,选择则多得多,条条大路通罗马,甚至,有的人就生在罗马。

所以说,快乐教育,是有前提条件的。

为人父母,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看新闻说,又有学生自杀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健康和心理,马上就检讨自己是不是管得多了。

又看新闻说,大学生遍地都是,不读大学工作都找不到,马上就想到自家熊孩子的成绩,又觉得必须狠狠管。”

管的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无为,是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是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输在一条条起跑线上,难免在比较中重返焦虑。

管的多了,是专制,是控制,是裹挟,是情感绑架,是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施虐,最终招来叛逆和控诉。

谈起孩子,上面的语句是众多家长难得一致的心声。为人父母者,谁不是生活在彷徨、迷惘、矛盾和无奈之中?

不由想起前不久引发热议的一段42分钟的演讲。

演讲者: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

演讲题目:不确定的年代,教育的价值。

这个题目也许太过学究气,不易为大众接受,可是当它被自媒体提炼为“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后,立即火遍全网。

而这位清华教授原先严谨生硬的学术腔,就成了人们心中海淀精英的凡尔赛体了。

在演讲中,刘瑜教授说出了许多“金句”。

如:在不确定的年代里,这届父母确定对教育,存在普遍的焦虑。

当学历和技能,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征,所有家长都被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赶到了军事竞赛的跑道上,看谁成绩好,看谁会的多,谁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2个补习班,他上4个补习班,我上8个补习班。

在一路设计和要求中,我们的孩子最终考上了大学,但并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要干什么,为了什么”。

刘瑜教授用“空心人”定义这样的孩子,而且称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空心人”。

她还悲悯地指出,有的孩子“甚至还没有考上大学,就跌落进抑郁和自杀的深渊,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如何让孩子跳出“唯分数、唯名校、唯成功的焦虑”?刘瑜老师调侃说:

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在刘瑜教授下面的论述中,出现了那个著名的“金句”:“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就是这个句子,被自媒体工作者拎出来作为标题,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这近似于“标题党”的“金句”,读来令人锥心蚀骨。

刘瑜教授是这样说的:

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一位朋友说,刘瑜教授演讲的这段视频,她连续看了五遍。

为什么爱看?说白了,是因为刘瑜教授的演讲,讲出了某些道理。

当然,也有人从中挑出了毛病。比如她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调侃说,“孩子可以去卖煎饼和奶茶,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有网友说:“这样敢讲,也太过了吧。”

“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自媒体抓住这句话,加以渲染传播,恰好击中了众多为人父母者的焦虑。

很快,针对这个演讲,网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挺刘派VS骂刘派

双方辩友竞相发声,不说服说倒对方绝不罢休。

双方激辩的观点,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刘教授对普通人是否有某些误解?

理由:刘瑜作为名校副教授,一家子都是清一色的清北博士,女儿读的是清华附小,刘教授凭什么称自家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其二:用成绩和分数说话,哪个学校不是这样?

理由:作业完不成,成绩上不去,领导批评老师,老师告知家长,家长则必定将焦虑一股脑儿地倾注给孩子,因为谁愿意让孩子走下军事竞赛的跑道?

其三:给孩子松绑,孩子的未来怎么办?

理由:父母心疼孩子,希望给他们减压、松绑,放任他们无忧无虑、欢天喜地。可是,如果孩子进不了大学的校门,导致每天三餐无着、每年四季流离,这样再奢谈“热爱和梦想”,以什么来支撑?

反方网友认为:刘瑜教授的演讲,说理没问题,可太过缥缈,既不现实,又不实用。

一言以蔽之,刘瑜教授的演讲非但未能化解焦虑,反而等于“贩卖焦虑”,让更多家长不禁陷于愤怒和羞愧中,滋长了加倍的焦虑。

一个曾用学术和文字影响了很多人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位堂堂清华大学的副教授,一个教育精英,作出这样的演讲,遭到诸多围剿和质疑,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真相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看一看张桂梅老师,和大山里女孩的求学与成长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底层的死磕

媒体12月11日报道,拿命教书的张桂梅老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张桂梅老师获选为“时代楷模”,因为她堪称这个时代的良心,并以数十年的执著坚守,阐释了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的良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3岁的张桂梅盛年丧夫,无儿无女,把自己嫁给贫困山区,把贫困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以超过90%的升学率,将1800多名云贵山区的女孩,送出大山,送到高校,送抵这些孩子父辈们无法企及的平台和轨道。

在媒体记者采访时,张桂梅老师历数一个一个细节,而这就是她和深山高中女孩的常态:

每日凌晨5时,张桂梅像《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一样,督促女孩们起床跑步晨读;

从教室到餐厅,女孩们跑步前行,3分钟到达,每餐吃饭时间只有10分钟;

为提高升学率,老师狠下心来,逼孩子们不停刷题;

“拼了,不停地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啊。不刷题,孩子们怎么能去得了浙大、武大、川大、厦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死磕!硬扛!把自我压抑到底点,把快乐彻底放弃!为了高考和大学的龙门,不断腾跃,持续发力!

松弛不得,怀疑不得,懈怠不得,偷懒不得!背负几代人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什么自我和快乐?

只有苦苦奋斗,才有可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昧;只有穿越风雨、尝遍疼痛,才有可能成为看起来不那么艰辛的普通人。

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的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时,如果回头再看刘瑜教授的演讲,你会作何感想?

张桂梅老师的方式不一定正确,可并不妨碍它铸就了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帮她们立下拼搏的信念。这其实也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里,最为庞大和坚实的底座。

那一边是精英,随遇而安。

这一边是底层,焦虑执念。

一个在高楼之上,一个在深山之中;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一个试图用道理安抚人心,一个在用行动诠释焦虑本身……

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天壤之别的悬殊,残酷的对比和真相,昭然若揭——

6个残酷的对比和真相

1.底层VS精英:一个人站立的地方,决定其立场。

刘瑜教授,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人民大学,博士和博士后就读于美国,目前在清华任教,其丈夫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于清华附小。

她一路苦读,从江西县城进入北京,作为一名学术精英,其圈子和人脉,是坚守大山深处、始终和贫穷愚昧作斗争的张桂梅校长,以及张校长代表的群体,所无法比拟,甚至难以想象的。

阶层不同,处境各异,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见识,并进而催生出不同的言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边一家人都是博士、教授,肯定不缺少房产和资产;另一边知识困乏、勉强温饱,在孩子的教育怎能相提并论?

屁股决定脑袋。因此,不要看一个人怎么说,而要看其站在哪儿说。

2.苦读VS乐学:没有资本,就没有快乐学习。

还记得黄磊等一众明星谈育儿经,遭到嘲讽的事情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没有金钱和资源的加持,就没有所谓快乐自由和崇尚个性的教育。

不必刻意夸大贫富差距和阶层对立,但真相就在眼前:

家境优渥,资源丰厚,才有资格和资本,让你的孩子接受快乐教育和贵族教育。

这样的贵族教育,是令人羡慕的,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它只属于少数精英,而不是大部分的底层。

穷人家的孩子必须吃苦头,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历经角逐和考验,才能得到奋斗的馈赠、拼搏的喜悦。

3.活着VS自我:当生计成为难题,个性也无所附丽。

鲁迅先生在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中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句名言用在教育上也格外合适: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须先杀出重围,找到立足之地,才有资格谈自我和尊严。虽然,每个孩子的尊严和梦想都难得可贵。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须先用实力让别人看见你,你的个性和热爱,才有施展的空间和余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穷孩子的自我和热爱,都是历经一路艰苦跋涉,才能走向开阔之地的重建和重塑。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没有这种历练,注定要吃更多苦。

4.犯错VS试错:有些人,错一次就错过了一生。

你随便打开一本教育类书籍,只要看够一页,就会发现上面几乎都在强调:

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恐惧犯错,不要畏惧失误。

为什么这样?

能出书的人,大都有了犯错的资本和容错的底气,所以说这话时,才那么宽容大气。

回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还有同龄人的命运,你会发现:对有些人来说,一步错,就是一生的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刘瑜教授,从一个县考入北京上学,又到美国深造,而更多她的同龄人,不少人高考失败后,辗转流浪,四处谋生。

他们错过一场考试,也就弄丢了另一种人生。

他们的人生,也同样值得尊敬。

但从概率上来说,他们的人生,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的人生,大概率要苦很多。

国人为什么把高考看得这么重?

因为对于很多穷孩子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改命的机会。

5.执念VS平和:父母的阶层,就是孩子的起点。

越是优秀的父母,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平和。

因为,就算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起点很高的普通人,因为有父母在兜底。

就像刘瑜教授。

越是艰辛的父母,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期待。

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只有拼尽全力,才可能来到城市里,和别人一起喝咖啡,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辛苦的普通人。

才能摆脱父母的命运和底层盘剥,在更公平更辽阔的平台上,实现一个家庭的换代升级。

这就像张桂梅校长,还有很多像张校长一样普普通通的我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执念的人,之所以如此偏执,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路。

平和的人,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还有其他选择。

这无所谓对错,因为父母的阶层,就是孩子的起点。

6.跟风VS定位:精准定位的人,才最清醒。

教育专家怎么说,自媒体怎么说,对门邻居怎么说,都不如你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决策。

我们家,我的孩子,我自己,这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事实和现状。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有多大力使多大力,能给孩子创造多少条件,就创造多少条件,能抽出多一点时间陪伴,就抽出多一点时间,能引领孩子走多远,就引领孩子走多远。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也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作为平凡的父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

我们没有那么多平台和资源,但该陪伴时,绝不偷懒;该引领时,绝不推责;该奋力一举时,绝不错失机会。

而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必须争取更早一点懂得:

这世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轻松的。你想要得到更多尊重,创造更多价值,获得更多自由,就要在一路跋涉中,走向更高平台,塑造更大的自我。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愿每个父母,都能准确给自己定位,愿每个孩子,都能走好自己的路!

刘瑜教授在演讲中说:不幸的人是一样的,因为唯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毕竟条条大路都通往罗马。

在本文结尾,让我们重温女子高中的铿锵誓言: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唯有伟大的自尊自爱自强,才更加坚韧和高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