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放在现代,相当于什么学历呢?有人说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你觉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一部分原因是为朝廷选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读书确实可以为自己谋一条不错的生路,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古代读书不像我们现在,在古代学校被称为“私塾”,老师们教授课业的地点一般是是祠堂或者庙宇。当然有些高官贵族会把老师请到教中为子嗣们传授课业。
一般来说古时学生入学的年为六、七岁,主要学习的是《三字经》等比较基础的以识字为目的内容,这些内容通透以后才可以正式开始学习。
之后的学习受科举考试的影响,内容一般以“四书五经”为主,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经过统一考试,统称为“生童”,等“四书五经”钻研完毕之后,就可以去参加“县试”或者“府试”通过的人统称为“童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童生”过了之后便可以参加“院试”,考中的人统称为“秀才”,这次考试由各省主持。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便用“酸秀才”来侮辱读书人,但其实秀才远没有这么不堪。
放到现代社会来看,拿普通本科生来比较绝对绰绰有余,哪怕是985、211都有点比不上过去社会中的小秀才,按照数据来看,清朝时期每年录取的秀才仅仅只有2万名,全国也只不过有四五十万的秀才,而目前全国本科生已经有七八百万。所以他们绝对是名牌大学生。
考中秀才之后依然不可以做官,他们要到省城参加考试,这次考试被称为“乡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唐伯虎就是最著名的解元之一。这次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不超过千人,这些人的学历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了。考上举人之后,就可以在地方做一些县令,县丞的小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
考中举人之后,也可以接着往上考,去京城参加第二年的春闱,考中的人被称为“贡士”,第1名称为“会元”。考中之后,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次不会有落地的状况,其中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包括其他人被称为“天子门生”,一般来说会在京城获得官职。他们的学历放到现在相当于博士生导师。但是按照比例来说,相当于现在的两院院士。
总之,在过去读书,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很难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社会条件,努力读书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