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全面普及,女性在社会上的比例也显著提高。无论是近几年掀起的"女神风",还是工作岗位对女性的限制减少,我们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女性力量正在拧成一股坚实的绳。
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性力量呢?独立女性是当代大多数女性追求的目标,其中人格独立是最重要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女性就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她的才华横溢,她的低调处事,她的潜心科研,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都显得格外珍贵,这个女性就是黄如。
在黄如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比如北大博士、北大教授、北大校长等。这些标签,随便说出一个,黄如都是赶超大多数同龄人的。更何况,年仅50岁的她就成为了北大副校长,如此年轻的校长还是很少见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黄如活成了令人羡慕的样子,却没人知道她有多努力。
读书使人明志
1969年,黄如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人家。自打读书起,她就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保持优异的黄如压根不用父母操心,1987年,黄如一举考入东南大学,顺利进入电子工程系专业,这奠定了她之后的学术方向。
在东南大学中潜心修学的黄如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这时的黄如已经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继续求学之路。1997年,黄如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的她选择留校任教。
在名校能留校任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黄如做到了,她在北大先后担任过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年纪轻轻的黄如就破例当上了博导,这令很多人匪夷所思,但她为人低调,从不向外界解释太多。
2005年,黄如被教育部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年仅46岁的她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学术界,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就是两院"院士",这种荣耀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
学术界翘楚
2019年,50岁的黄如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她这"开挂"的人生着实令人羡慕,但她的实力更不容小觑。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截至2019年,黄如就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出版著作5本,她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现在是个科技盛行的时代,科技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之一。其中纳米技术作为我国的科技盲点之一,无数科学家都在投身研究它,而黄如在纳米技术这个领域成绩斐然。
在纳米尺度新型半导体器件、工艺技术及相关应用技术领域出类拔萃的黄如,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学术界,黄如的名字人人皆知,她的多项研究成果连续被列入四个版本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除此之外,黄如还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标志性国际会议IEDM、VLSI和标志性期刊EDL、TED上发表70余篇论文。
黄如参加的学术交流会数不胜数,她曾担任过国际会议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曾被邀请做国际会议大会和特邀报告40余次的黄如俨然成为国内学术界学习的榜样。在半导体领域潜心研究的黄如不仅标志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更是在国际上展现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研理念 教育理念
回看黄如这短短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无人不称赞,她能当上北大校长真是实至名归。科学界是一个需要静心研究的世界,研究人员要付出的艰辛不是常人能忍,而黄如做到了,在她这些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是无数个独自奋笔疾书的夜晚。
在黄如身上,我们看到了属于当代女性的独特风采。从一名普通的东南大学生,到北京大学博士导师,再到北京大学校长,功成名就的黄如女士激励人们的并不是她的这些职位,而是她对学术的认真。
在很多时候,中国的科研人员都像是"透明人",他们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却能大隐隐于市,靠的就是低调,黄如也不例外。黄如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是因为她当上了北大校长,人们这才想进一步认识她。这种认识方式,对科研人员是否尊重呢?值得深思。
不受外界的干扰是考验科研人员的关键之处,因为生活压力的递增,有不少科研人员只把眼光停留在名利上面,而黄如不同。她认为,科研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份工作上不断突破,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除了继续科研,黄如身上还背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把学生都培养成材是校长的职责之一。在校长黄如看来,科研创新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要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勤奋踏实,扎扎实实打好学习基础。
小结
2020年5月,黄如补选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她的身上又多了几个标签,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黄如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展现的中国知识女性风采才值得人们敬佩。
黄如,就是中国女性魅力的代表。自古以来,女性魅力靠的往往不是容貌,而是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黄如有着智慧的头脑,自信的眼神,她学富五车却又谦卑低调,这样的优秀女性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偶像。
黄如身上的这些优秀品德不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吗?美好的东西才抵得住时间的沉淀,传统美德需要更多人去传承,而不是崇洋媚外。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国不同的文化,文化大融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底蕴不能丢。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的沉淀,它更需要我们去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