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式多样化。
当写下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很难想象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更或者说,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是句废话。当然,逐渐地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重要性。
最近在看和产品相关的书籍,其中陶卫平的《品牌帝国·9个时尚品牌的经营哲学》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通过作者的眼睛,我得以放眼世界,能够站在高处俯瞰品牌在进行不断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的背后那最最关键的逻辑。
我们喜欢优衣库、ZARA、韩都衣舍等国际的品牌,但我们从来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国家,能在全球建立如此庞大的商业体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年的盈利遥遥领先于同行业。
当然,表象的背后,都有着一套不可复制的底层逻辑。纠错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跨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少有或者说没有企业能够企及。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才了吗?
不是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让很多人习惯于偏安一隅,在做事的过程中,常常分得很清楚。“这是你的,那是我的”。每个部门都忙着去看自己的KPI,你去干个什么事,不跑上几趟你别想办好,审批啥的一直下不来。在无形当中耽搁了多少事儿,可能大家都深有同感吧。
当然,问题不是出在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身上,而是我们的教育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拿在校学习来说,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恐怕只有少部分,在最后的考试周,有的人晚上通宵复习(不,是预习),这样的人同样能通过考试,但考试之后呢?学到了什么?
思辨的能力,没有!
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
大学四年游,这个词,除了带有贬义外,还似乎带有不少的担忧。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语文、数学,但很少有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学,学了干什么。除了拿高分,考好的大学,仅此而已,
这会导致什么呢?相信大家看过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面有一个场景让人唏嘘,高考结束,全楼的学生都在撕书,疯狂的扔书,有点像漫天飞雪,但给我的感受,却是难受,可悲可叹。
这样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存在的吗?在我高中毕业那年,整个教学楼都疯狂了,撕书、相互扔书,从楼上扔下,满地都是,悲矣。
同样,在我上学这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数学老师告诉我:学好数学,你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别人给出的那些数据,可以用来证伪别人提出的观点或者是“事实”,可以培养自己思辨能力。从来没有。
到大学第一学期,终于有一个敢于说学生的女老师,对着全专业几百号学生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话听起来有点粗糙,但是你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么个理儿。
到现在,大学即将告一段落,我才开始知道怎么把学的很多东西,如何应用于生活工作中。而这些,都不是学校老师教的。
如果是这样的方式,培养职业工人还行,要是培养那些有着自主创新,充满发明创造的思维,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生根发芽的土壤。
但是,现在的机械手已经替代了很多职业工人,那么多的人,未来怎么办呢?
恐怕也是因为这样,迷茫的人越来越多,迷失的人也没有走回来。
因为,某些老师、上司等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权威,容不得,你也不敢去挑战。否则,后果你自己想象,你自己承担。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商业大厦、经贸区,曾经的那些穷乡僻壤,蛮夷之地,如今也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气息。
这些,都得益于开放。如今开放了四十多年,但有些人的却仍是四十年前的思维。
唯有开放带来进步。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用钢炮子弹敲碎了清朝政府紧闭的大门,这个曾经万国来朝的国家还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只能赔给人家无数的黄金白银,签订一系列极度不平等的屈辱条约。
每每听到人们说起那些令国人骄傲的四大发明,却没有一项被用来富国强兵。例如把火药用来制作喜庆时放的鞭炮,而传到那些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国家后,人家用你发明的东西来杀人劫财。这些,说出来还能令人骄傲吗?
所以呀,开放包容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本来就是现在进行时。
过去的历史,将来的未来。都不属于你我,只有现在,一切的意义,都在现在。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连自己都没有过好,干嘛要咸吃萝卜淡操心?
我只是一介书生,按理说只关心自己就好了。但换个思考,只有国家整体好了,我个人才能跟着好,不是吗?
就算只能一辈子做个勤劳的打工人,也希望公司能一直向好地发展下去,不然连打工的地方都没有,是吧?
最后这句话,送给大家: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