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扭转国字号“帽子”赢家通吃,让高校建设回归理性

蒋璟璟

据新华社,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到,人才称号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人才称号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扭转以“帽子”为牵引建设人才队伍的不良倾向。

近些年,高校之间抢“顶子”、挖“帽子”愈演愈烈,不少大学动辄以堆砌“国字号人才”数量作为应对学科评估、竞争“双一流”的捷径。在此大背景下,人才称号获得者的价码水涨船高,赢者通吃,躺赢躺赚者不在少数。此等热闹景象,貌似是重视人才、争抢人才,其实质就是投机取巧,将“人才称号”作为待价而沽的筹码、作为撬动资源的杠杆。其负面后果,显而易见。

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国字号“帽子”,在申请科研立项、正确资源倾斜方面,简直就是开挂一样的存在。“帽子”自带强大能量和气场,高校挖来了“帽子”,既能装点门面,也能在对应的学科圈子里自动跃上金字塔顶端。正因为这种立竿见影的“速效”“奇效”,大学挖起国字号帽子来,可谓是不惜代价、一掷千金。各校你来我往,坏了“行规”、乱了“行情”。人才称号获得者闻钱而动、无序流动,严重败坏风气、节操碎了一地。

一些高校执着于挖来国字号“帽子”,却忽略了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还有一些高校,枉顾基础建设和扎实积累,砸重金押注国字号“帽子”但求速成……凡此种种乱象,由来已久,影响恶劣。诚如《意见》所提到的,人才称号必须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须知,其神圣性与权威性,只能基于纯粹性。太多的功利因素附着其上,只会让之蒙尘、让之扭曲。为人才称号获得者祛魅,让大学发展回归理性正轨,这对于人才和高校,都是一件好事。

标签: 高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