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论文猝死的研究生:跟导师发信息前先打草稿,见导师进门手机吓掉地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凤凰星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者|陈龙 编辑|覃旭

凌晨猝死,地质大学研究生李源(化名)没给这个世界和家人留下任何交代的话。当了大半辈子乡镇医生的父亲悲痛莫名。

这个年轻的生命把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学习。2016年他本科毕业,去北京做导师季新辉(化名)的科研助理,2017年考上研究生。2020年6月,本该是他毕业的时间,他却延期毕业,并在湖北老家待了8个月。

半个月后解锁手机密码,家人才重新了解了李源:2018年12月,他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赞誉;2019年8月,导师季新辉因学术不端行为被通报批评,丢掉项目,李源花费一年半心血的论文也作废;导师要求李源以古生物与地层学为支撑,研究西藏措勤盆地的油气勘探,尽管缺乏材料,李源还是在2019年年底重写了新论文;因老师的“拖延”,直到2020年8月,导师都没给他修改完毕。

而李源之所以被“赶鸭子上架”,撰写没有经过实地调查的“油气勘探”论文,姐姐李倩认为,这都缘于季新辉“找油”的学术“野心”。

2020年9月的一周内,季新辉与李源突击式修改论文,连续多日,李源日夜工作,多次大幅度修改论文。最终,9月14日凌晨,李源猝死于家中。3天后,导师匆匆将论文投给学术期刊。

此外,李倩在李源的手机里发现了弟弟生前与导师共处时的大量录音。因为经常要跟老师讨论问题,他习惯了做录音,以便复习。这些录音,像一个潘多拉盒子,揭开了他科研道路中艰难、无言却又痛苦的一幕幕,从中也可窥见时下的师生关系和科研学术生态。

赞扬与惩罚

“Good afternoon,dear professors and classmates, my name is Li Yuan, my hometown is in Hubei Jingzhou. Last year I went to Qinghai and Tibet for more than 2 months..….”(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下午好,我叫李源,家乡在湖北荆州。去年,我前往青海和西藏,做野外考察两个多月。)

2018年12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间会议室内,正举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李源先用英文做自我介绍,然后用中文汇报了自己的题目《西藏措勤断块保吉层系盖层条件的研究》。

李源报告前,导师季新辉特地向评审专家介绍,李源在2017年考上研究生之前,已经跟着他实习了一年,因此他的野外工作比其他同学早开展一年。他还说,李源本科是石油专业,爱好地质学,“能够自己动脑筋做出点事儿,还是很有培养潜力的”,“这个工作(题目)也是我跟他一起商量过的。”

但私下里,季新辉却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候甚至苛刻到“侮辱人格”。

一次,李源早上7点半从学校出发去地科院实验室,由于早高峰挤不上公交车,9点半才到,遭到季新辉持续半小时的批评。季新辉质问李源,为什么没看QQ信息?李源回答,“昨晚回去就关电脑了,现在用微信比较多,没有看到手机QQ信息。”

季新辉连续发问:“你是出生于官二代富二代之家吗?”“你比别人聪明多少啊?”“你对你的前途放弃了吗?”李源都轻声做了否定回答。季新辉继续问:“那你靠什么来实现你将来的人生道路呢?”此后,李源没再敢吭声。

但季新辉觉得,李源的回答,反映出他态度有问题。“你让我怎么讲?我还约束不了你了?我治不了你是不是?”他说,“你这种思想、言行,如果移植到单位去,你得死一百回。”他教训李源,“得夹着尾巴做人。你现在不是老大,还在学习,还没有社会的位置,很多东西还需要别人去提携、推动,你才上得去。”

他认为李源的“性格”在作祟,“性格是个屁啊,性格在别人的权力面前,什么都不是。如果这个社会要讲性格的话,那谁都可以拿把刀到大街上去耍横的。它是有规则的,不是说由着你性子来的。”

一方面,季新辉极度自信,“什么院士、专家,都不好使。过了我这关才行。”另一方面,他又贬低学生的工作,“就你们几个干的破活,我都不会揭穿你。干的什么玩意儿啊。大部分都是基于项目的材料,完成你自己的东西。”他说,“将来跟领导待的时间一长,把领导也不当回事儿的话,那不出事儿?该尽的义务、该做的事情,你要抢着做才行。将来到了单位也一样。跟领导坐一个办公室,得先把领导的桌子擦一擦,地收拾收拾……”

而实际上,平时,李源是一个作息很规律的人。如今已在国外留学的寝室同学王韬(化名)说,有时晚上回宿舍后,大家会玩吃鸡游戏,但李源“12点之前肯定会睡觉”。王韬说,同学们平时“嘻嘻哈哈的时间更多”,但李源“去研究所的时间更多,一般都去坐班”。

李源在学习上一直勤奋刻苦。寝室同学刘庄(化名)记得李源曾说过,他“写了好几篇小论文”。由于李源提前一年就进入导师的实验室,科研积累和进展走在其他同学前面,但他却到死前也没能发出一篇期刊论文。

批评的结尾,季新辉要求李源以后按时作息,并提交一份2000字的反省材料。“话不说出来,你思想上就没跟上去。”

他以“人性”作总结:“人,不能按着自己的本性来表现。人要不断地给自己套上一个壳,套上那种道德的壳、言行的壳,那是保护你自己的。我觉得,人性本恶,那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你要真实暴露自己本性的话,那人都是很丑恶的。”

爱“指导人生”的导师

李源留下的几段录音里,除了季新辉指导科研和论文的内容,还有许多“人生指导”。在这些教导中,理想激励、名利诱惑、道德规范、出身刺激、人格贬低等并存,“白话”与“黑话”交织。

一天晚上,季新辉与某学术期刊集团“老总”喝酒,醉后,他与李源及另外一位学生谈了半小时。

酒后的深夜,包厢里电视播放着画面,窗外是北京嘈杂的车流。季新辉对两位学生炫耀自己受期刊集团老总器重、敬酒,“喝了七两”。他还保持着几分清醒,称,“今天,老师表现得这么失态,又喝了酒,又迷迷糊糊的。人生就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你们将来的状态也这样,你不这样,你就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认识人,你没有自己的这种底蕴,你就活不下去,一个是底蕴,第二要活面子。我44岁的人,我还去做剖面,我就是傻。我必须跟这些说得了话、做得了决策的人去喝酒,去摆龙门阵,去聊天、侃大山、吹牛才行。”

季新辉以自己为例,“我比你们大两岁的时候,我就在青藏高原跑。那个时候我就一个人挑天下,没有老师在啊。你看我前几年做的文章,(署名)就季新辉、姚老师、武老师三个人,就我一个人跑。没有这种打天下的决心,就干不出来。”他说,当时自己起点很低,“两眼一抹黑”,既不知道石炭系,也不知道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那就是遥远的一个未来。”他敦促学生努力,“在这个年纪就是一个积累”。

谈话中,季新辉反复灌输“刻苦”“努力”的观念。“你没有付出,你怎么能有回报呢?你不舍怎么能得呢?你不舍自己的健康、时间,不舍自己的青春,你就想一步登天?除非你找个富婆,找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

季新辉习惯用“社会化”的语言激励学生。他说,按照自己目前的劲头和贡献,到企业至少能做一个总经理,“我很多师弟都是总经理”。但他强调,人生不能假设,只能接受,“你在某一个阶段遇到坎了,你上不去了,你受打压了,你受人嫉妒了,你受人排挤了,你受人迫害了,都是你人生经历的一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是另一个经历。好多人想打倒我,好多人想迫害我……一定要追求真理,宁可被火烧,也不要被温暖的被子盖着。”

教导学生时,季新辉总是掺入自己的经历因素,他称自己是一个“标本、参照物”,供学生分析他“怎么成功的,怎么失败的”。他说,自己当年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经历的痛苦,比两位学生要艰苦得多。“我那时候哥们姐们9个,4个哥、4个姐,我是老小。我那个家庭环境,在你面前来讲就是地狱,正是这种地狱的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我的性格。”

因此,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在困境中磨炼,“没有低就没有高。处于高的时候,你就想:要完蛋了。”他补充,“我现在想我就要完蛋了。年纪到了一个顶峰,事业到了一个顶峰,又要走下坡路。”他对两位学生说,“我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俩了。你俩还得好好干。”

“你们俩有没有良心?我要讲的就是良心。”季新辉说,“我不要求你现在对我做什么。20年后我走不动的时候,我需要爬、需要拄拐棍的时候,你们俩能不能弄好,说‘来,给你找个人,扶着你走’,是不是?”

接着,季新辉开始谈男人的意志和家国责任。“男人没刚,乱草无秧。你没有自己的主见、事业、精神家园,你做什么男人呢?做男人要顶天要立地,要把自己的肉体价值、精神价值焕发出来。”

他说,把两个学生派到青藏高原,自己也很心疼,“但是不去做一个最艰苦的事情,你怎么能体现你的能力、价值?”他还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关系到我的声誉、我的价值理念、我的学术追求、我对国家的期许、我对家庭的回报,对于你们来讲,可能是一个人生的境界

他多次拿某位首富的儿子来比较,“那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那一出生,就好几百亿的资产在手里。我们这个家庭,必须得知道,我们是一个社会底层,需要靠我们的智慧、坚韧、忍耐,去博得一个社会地位。”

在季新辉的解说里,研究生的科研不仅关联着个人的未来、理想、责任,也关联着师生之间的互相依赖,关联着社会身份定位,以及一种“认命”。

导师的“找油”梦,从基础研究转向实用科研

通常,季新辉的教导会层层加码,不断提升“境界层次”,将手头的科研项目联系到“家国情怀”,甚至“人类文明”。

“我们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李四光、黄汲清,还有一些无名的人,人家找出油来了。”目前,中国的石油年产量每年约为2亿吨,年进口量为4亿至5亿吨。季新辉所谓的“声誉”“价值理念”“学术追求”“对国家的期许”,其实是他的“找油”梦想,具体来说,是在西藏措勤盆地找到石油。

综合种种材料,李倩判断,季新辉的问题,是从他由基础研究转向“油气勘探”的功利目标开始的。检索季新辉的学术成果,早期的十几年里,他的研究重点都是古生物化石和地层分析、地质世系判定。但2016年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措勤盆地北部海相地层填图试点”项目后,他所在的实验室撰写了多篇油气勘探的论文。

2018年7月在《地球学报》发表的论文《青藏高原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和战术突破目标的建议》,成为季新辉“找油”的指导性文章。季新辉提出“保吉层系”概念,对在青藏高原“打出油”寄予厚望,又把这份期望寄托给年轻的学生。

在论文中段讨论油气勘探战术突破的思路和方法时,季新辉明确指出,要想快速地实现油气勘探突破,就要把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放在郎山层系之下的古格层系和保吉层系。而目前尤其应该关注保吉层系。“保吉层系是笔者(2016年)在《措勤盆地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保吉一词取自于班戈县保吉乡的名称,笔者在保吉地区识别出了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很多石油地质学认识也都源于该地区的考察,保吉地区也是油气勘探‘后发先至,率先突破’的希望之地。”

“艰苦不艰苦,我都知道。但是我不心疼你们,我要把你俩放在一个最艰苦的环境去熬,去练,去磨。要不然你俩怎么做男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有家国情怀的。”

季新辉把找油的目标与中美两国“较劲”结合起来。“等我们有了6亿吨油,不买油了。那政治格局就变了。”

为了这个目标,他反复传达一种“人性论”。“男人要考虑这个事情,要考虑家以外的、国与天下的事情。你没有这种情怀,你永远就是一个为钱、为家、为女人、为孩子去做奴隶的东西。你就是一堆肉、一个奴隶,你就是一个动物,你不是个人。你不是站在一个整个地球文明的角度来考虑的。”

尽管是工科教师,季新辉却很喜欢引用圣贤名言。谈磨练意志,是老子“水处下”;谈男人意志,是《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艰苦磨炼,是“韩信忍胯下之辱”;谈“家国情怀”,是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李源和同学第二天即将“上山”。他要求他们接受艰苦磨炼,“刀不把自己放在磨刀石上,人不(把自己)放在一个艰苦复杂的环境下磨炼,你就是一个白痴。”

但他对自己的学术要求,却在逐渐转移。“在这个领域来讲,我混的不是说我去伺候别人、去做基础工作,我要做更大的事”,他一再激励学生,“我们提出一套创新的东西,这个是最牛的”,“好好干、提创新”。

他将自己的“抱负”寄托给学生,又把自己和学生的未来捆绑起来。“你们俩手中的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个支撑。但是我混好了之后,有很多机会去提拔你们。老师不行,学生永远搞不上去,这是一个真理。”

“你看我们身边的好多人,50多岁就累死了”

在鼓励学生“要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时,季新辉曾对两位学生说,当初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出于“各方面的衡量,性别、能力、社会背景、潜力,都是很优秀的人”。他特别提到,当初李源遭遇挫折才投入他的门下,“李源可能经历更多的坎坷,他自己的心里的内敛、痛苦更大。”

因此,季新辉常提“原生家庭”,抓住学生软肋实施“挫折打击”。“既想出人头地,又不想努力。只想着天上掉馅饼,将来找一个好媳妇,哪有那么多好媳妇?好媳妇还看你,够不够材料。”

2018年的一天,他敦促李源抓紧时间工作,以便将来拿出好看的成果。“咱们的材料那么多,你要做好了之后弄个三四篇文章,你就把自己(地位)抬起来了,那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是不是?”他再三告诫李源,搞科研就像在企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社会也不相信眼泪,企业要看你能不能给我带来效益。”

他也一再提到回报家族,“给生我养我的、供我上学的、给我吃饭、伺候我的老爸老妈带来回报,光宗耀祖,是不是?”

他对李源说,只有“在一个社会的最底层,最艰苦的环境,天天抡板敲的时候”,才能逼迫严格要求自己,促进思考,“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的人”。他要求李源每天回去早睡,“早上6点起来,把时间用到学习上”。

他如此定位师生关系,“(像)古人带研究生那种可能会越来越小,我现在慢慢的从一个学术人变成一个管理人,就是一个官员。”但他又说,“我希望你们从我身上汲取一份学术的营养、一个精神支柱,来面对艰难人生。”

季新辉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要求学生“刻苦”的机会。“如果这个社会很宽松的话,我们国家也不会发展这么快。你看我们身边的好多人,50多岁就累死了。为什么会累死,不都是努力(造成的)?”季新辉的语气里,有着对这种“累死”的努力精神的赞许。

“没想到最后一语成谶。”事后听到这里,李倩哭着说。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季新辉每次和学生的“交流”,都是他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没有对话,只有独语。有时,李源轻声应和几次“嗯”,几乎没有回应。

但有两次例外。2019年9月7日那番长谈中,季新辉开始一直谈地层、化石、模型。谈话过半后,他转入“石油勘探”的话题。“上面一旦有火星子,就着了。油层工程的建议提出来。到这一块,你大学里学的油层工程,就用上了,然后就是后期油田的开发、勘探”。

这时,李源纠正,“我学的不是油层工程,是石油工程。油层偏向于开发,我们是偏向于钻探的。”季新辉说,“钻探不就是勘探吗?跟打井有关。”李源说,油层开发、钻探属于后期,而他本科学的是“把油提取出来精炼化”。此后,他们对岩层的探讨,都指向“油气勘探”的目标。2小时48分钟里,这是李源唯一主动交流的时候。

另一次有主动回应,是那次去实验室迟到,略作回答后,反被视为“态度有问题”,并被要求交一份思想检查。

曾私下抱怨老师“就是误人子弟”

李源的手机里,保留了从2016年8月至2020年7月共四年的近百个录音文件,涵盖了他的整个研究生生涯。这些录音,大多是导师讲话、讲课、讲座,还有少部分是生活场景录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他导师常常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李源为了回头再复习,才会有录音的习惯。”李倩说,“弟弟和同学聊天说,导师讲文章可以4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

一方面,是导师喋喋不休的讲话教育中的“沉默”;另一方面,李源常常在私下里向好友抱怨导师。

2019年9月7日与导师长谈后,李源的第一篇论文作废,被要求“全部重写,换题目,换思路”,他感到“没东西可写”,“我们干理论的去哪里整数据?又不上工程,都是地调,而且项目还没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直到9月11日,他仍焦虑不已,“要发国内一线期刊真是磨掉层皮。”他说,老师就这水平了,“他啥实验也没做,想写出花来,我真的搞不懂。活脱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跟别的领导对着干。”

他还说,季新辉喜欢重复问题,“把1改成2,再把2改成1,还无中生结论。文章成不成,全靠编结论。编得好不好,全看图靓不靓。”他发给朋友一张截图,说,“他就一天天改这种(图表)。干货一点点都写不出来,都是我在写,他给我乱改。油气勘探井位部分给我改得乱七八糟。我恨不得把第一作者给他,这是他的一篇垃圾文章。”

在李源的描述中,他的新论文近乎闭门造车。“地物资料没有,钻井资料没有,参数井都没有一口,还能写出什么花来?”他说,“我看了不下20本专著,没有一个老师像他这样处理基础勘探问题。自己骗自己,真的可怕。这人真的没救了,我觉得这老师就误人子弟了。”

其他同学对季新辉也有抱怨。2020年9月6日,季新辉也在给学生蒋凡(化名)改论文。蒋凡说,导师早上7点40将她叫醒,原因是一个图名没翻译,“改起来没完没了”,“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断断续续说了一天了。被他支配的恐惧又回来了。”蒋凡说,“我感觉被欺骗了。明明昨天就说可以了,今天又不可以了。真是太善变了。太难了,烦死个人。”

“导师进来,我吓得手机掉在地上”

近百个录音,李源都写了标题,其中2018年7月的一个很特别:《季老师进来了,手机都吓掉地上了》。

这段录音中,李源正在屋内,导师走了进来,李源的手机发出滚落的声响。季新辉和办公室人员谈了费用报销,然后告诉李源,“把野外验收的合同材料都找出来。把手上的事儿停了,先把野外验收搞完。”

事后听着这些录音,听到弟弟的“沉默”,又联系到弟弟的死,李倩内心生出阵阵寒意。她认为,季新辉反复灌输的那些人生规矩、社会道理,近乎一种广义上的PUA(精神控制)。而所谓的“回报父母、亲人”,是无需外人“教育”的。

李倩说,弟弟对家人很好。2019年国庆节,李源和朋友去重庆游玩,父亲在微信里提起1980年代在重庆生活过五年,“变化蛮大,好想去旧地看看”。晚上,李源给父亲发了十几张风景照,父子俩一一辨认朝天门、嘉陵江大桥、解放碑。李源说,“明年国庆,到时候带你过来。”但李源却在2020年国庆前半个月死于家中。

李源知道姐姐生了二孩,负担很重,曾说,姐姐回国后,可以帮忙带小孩。李源和父母谈起过未来,父亲说,“你们出去也挺好的。”李源说,“不行,父母在,不远游。”

“是我对他关心不够,”李倩很自责,“要知道结局是这样,我当时绝不会让他去北京的。”

大学同学、研究生室友、亲人都谈到李源的“活泼开朗”、“乐观”、“爱笑”、爱踢足球、爱旅游。手机里随手拍的小视频,也能看出日常的“小快乐”。在超市买东西,他自言自语“买什么呢,买什么呢”;晚上在校园看见学生军训,他开玩笑,“哎,真帅,我也要当兵。”

表姐说,李源身体一直很好,“天生爱笑,爱聊天,下楼遇到邻居,也是先笑一笑,再打招呼,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很讲卫生,“楼上收拾得一尘不染,所有书籍分类摆放,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白色球鞋和皮鞋都擦得干干净净。”衣柜旁的桌子上,放了许多眼药水。

表姐说,“他什么事都自己扛,不想给别人造成困扰。”9月14日中午听到消息,“我痛心得当时在办公室就大哭起来,何况他的父母。”

无论如何,读研的四年里,李源和季新辉的师生情感是失败的。2020年寒假回家前夕,导师没理会李源提交的新论文,反而让他帮忙做会议PPT。李源感叹导师“好像不喜欢我”。2020年7月,被疫情困在湖北家中缺乏研究材料,他两次发信息,请导师和师母发送2013年至2016年的珊瑚化石照片、鉴定报告、剖面图和柱状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奇怪的是,发送信息前,李源先在txt文档中起草好内容。“弟弟跟导师、师母相处时特别小心翼翼,”李倩说,“我还没看见过跟导师说话,先写下来打草稿的。”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