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北京交通大学的大三学生在朋友圈留下一纸“遗书“后,然后选择了跳楼!
这已经不是今年发生的第一起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经受不住导师的欺压,有的则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有的是为情所伤,有的是因为学习受挫,而有的则是因为得了抑郁症。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切能回头,家庭、学校和社会能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结局。他们的选择,披露了很多孩子成长教育中被忽视的“信仰”问题,分析北交大学生的这封遗书,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
应试教育的错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漏网之鱼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事业,重视学生的文化培养,从刚开始扫除文盲,到恢复高考,每一个政策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但恢复高考后,随着时间的演变,高考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改变孩子命运唯一的出路,教育事业也从刚开始的培养实用型人才,逐渐演变成了培养“高分人才”,涌现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大学生。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当年关于大学生寄脏衣服裤子等回家让母亲洗的报道,还记得出国留学生不会炒番茄鸡蛋,凌晨时分父母视频指导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当时引发社会热议,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随后,教育局开始了整改,越来越多的文件出台,意在引导学校和家长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而事实上,很多学校和家长依旧没能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分析这名北交大学生的遗书,你会很可笑的发现,他一直坚信做题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甚至为了它放弃了其他的方向他已经将“做题”视为人生信念,老师和家长对此似乎没有察觉。
现实中的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不看做题能力而看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软实力的小社会,只会做题的他发现自己的格格不入与“一无是处”。在他看来,他引以为傲的优势没了,他的“信念”崩塌了!他无法适应,但又无力去改变,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选择了放弃,轻生的念头产生了。
他为什么会把“做题”当做一种信念?我想这和家庭与学习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其他发展性,缺乏综合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的生活只有做题和考试,使得他变成了一个做题机器,只知道拿高分,考好的大学,十几年来他唯一出色的能力只有做题。在一次次做题带来的成就感中,他得出了一个“做题”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能力的结论,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这个信念的产生,反映出学校老师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情况的关注度很低。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没有培养孩子除学习以外的能力的意识,延续着曾经错误的认知,依旧错误的认为孩子只要考试分数高就什么都会,缺少了对孩子的多能力培养意识。
除此之外,这次事件也再一次警醒着社会,心理疏导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学校有开设心理咨询室,有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往往很多学生不知道在哪,也不好意思去找老师,认为找心理老师就像承认自己心理有病。学校方面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找心理老师聊天,让更多学生喜欢去找老师聊天。
而对于家庭来说,很多家庭常常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认为养一个孩子,就是有吃有穿,从而忽视了同孩子的心灵沟通。这次事件的主人公已经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如果经常和父母沟通交流,重塑信念或许就不会有这个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