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专生还有多大的前景?”
近年来,当清华北大的硕士们开始频频霸榜深圳教师的录取名单;当海归博士主动选择到深圳的街道办等基层进行服务;当莲花山相亲角对征婚者的学历要求“门当户对”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留下来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看看最近一档很火的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中,有着亮眼表现但只有本科学历的丁辉在与一堆高学历竞争者中,毫无意外的被律所淘汰了,没有上演“逆袭”的综艺套路。
但似乎,淘汰才职场最真实的写照。正如某网友说的,二本生已经输在起跑线了。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专科生可能连起跑线都看不到。
by Shenzhenweekly
在202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聘中,共发布了13172个岗位,要求专科及以上的学历的岗位只有319个,占岗位总数的2.4%。也就是说,专科生无法应聘其中97.6%的岗位。
何止是公务员,无论是报考教师医生等热门职业,还是应聘“BAT”等大企业,都有一道显而易见的学历门槛摆在眼前。相比于本科生,大专生连敲门砖都没有。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科生正在奋力地挤进本科系统。2020年,广东报考专插本的人数为90913人,比去年增加了61.9%。而要求更低的“专升本”,无疑是一个更加庞大的体量。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深圳,那些没有良好“出身”大专生们,如今又面临着什么处境呢?
英雄不问出处?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一般是用来安慰学历不好的打工人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林思凡并不介意自己的专科生身份。
中考那年,没有什么学习兴趣的她报了“五专”,从初中到大学读了五年的专科。这在深圳是一个常见的可选项。因为专科学校没什么学业压力,过了60分就能毕业。
珠宝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在设计公司打了两年工,就辞职创业去了。
凭借着潮汕人与生俱来的生意头脑与家人的支持,林思凡通过自己积累的初始资金,以及大小事务的亲力亲为,七年后,她的公司每年能稳定的有50万纯利润。
在林思凡看来,创业很多时候跟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创业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习、交际还有执行力”,这些都不是一纸学历所能带来的。
聊到同样是专科背景的创业者——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时,林思凡表现得很清醒,“他的故事是无法复制的。”
但林思凡也坦陈,即便设计公司看重作品和能力,但如果想从创作者转变为管理者,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加上今年疫情对生意的影响,有了不安感的林思凡也决定在今年报考专升本。
“未来永远在变化的,创业虽然不看学历,但也是最危险的一条道路。”更深一层的原因,似乎是某种本科情节:“我现在啥都不缺,就缺个本科学历。”
林思凡的客户和朋友里,不乏众多清北和常春藤名校毕业的,“你有时候听他们谈话,就觉得自己插不进嘴。”
她也见过一些朋友到了快30岁去买一个学历,但大多都是为了晋升。还有因为公婆对学历有要求,到现在还骗他们说自己是本科生。
面对未来的婚姻,林思凡也想找一个高学历的伴侣。可是,即便自己能养家赚钱,颜值也不低,但当她的朋友疯狂推荐一些211/985的名校男生时,她还是有某种说不出的自卑感。
“如果能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复读考本科,而不是现在这条路。”
在聊天的末尾,林思凡抛下了这句话。
“专科生我们不要的”
大学毕业前,陈萧然并不觉得学历有多重要。
他就读的专科学校的学习氛围并不强,图书馆一年四季基本不用占座,“很少有满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广东一所211的学校找同学玩时,却发现人家的图书馆,常年无座。
不要小看外界的影响,陈萧然不是不爱学习,但当他的舍友和同学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你什么段位”时,刚开始还能保持自律的他,后来也慢慢堕落了。
偶然看到周围的人考专升本,他也只是旁观,总认为“学历就是一张纸,最后还是看能力。”
很快,社会的毒打残酷又真实,不给你一点喘息的机会。
为了寻找更多的实习机会,陈萧然来到了深圳。他在各大招聘平台上海投,大都没有回音。其中一次,HR的回邮内容只有短短一行字:
“您的学历不符合我的招聘要求。”
四个月后,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出了面试邀请。面试当天,HR低头看了一眼简历,抬头便问,“你不是本科生?”
陈萧然到现在还记得面试官那个眼神,果不其然,HR敷衍地聊了几句,草草收场。离开时,陈萧然隐隐听到有人说,“下次筛选简历的时候仔细点,专科生我们不要的。”
HR的做法无可厚非,在面对海量的简历中,筛选学历是招聘中最高效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学历虽然不代表工作能力,但起码代表你某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在深圳等大城市中,很多中等以上的互联网大企业不会提供核心岗位给大专生,他们对专科学校只有一种岗位需求,那就是:销售。
待业三个月后,陈萧然在一家私募公司做销售,工资是底薪4000加销售提成,而同期进来的一个本科生,底薪是6000。
那段时间,他不是在打电话找客户,就是在出去见客户的路上。但当他辛辛苦苦为了一个客户日夜奔波时,他的一个名校同事,却能直接把产品卖给自己的同学。
“一个电话而已。”
因为在金融等特殊的行业,校友资源也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同在校友圈,可以资源共享,互相提携,尤其是以北清、人大、交大等高等院校形成的投资圈。
一些金融专业的学生考研,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优质的校友资源。
陈萧然还记得,公司的大厅有张业绩排名表,自己的名字一直都在倒数。一位关系好的同事曾经劝他,“专科生学金融,就是白学,换条路走吧。”
对于陈萧然来说,在注重资源的金融行业,学历就是资源,名校就是资源,同学就是资源。想要继续留在这个行业,提升学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半年后,陈萧然决定从公司辞职,报考专升本。但他知道,这是一条更漫长的道路,比起本科生和研究生,他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学历和知识的不足。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谁叫你以前不努力呢。”
“考了也没用”
和陈萧然相比,符榆更早知道学历的重要性。
专科三年里,符榆都试图摆脱高考带来的遗憾。平时只要有空就往图书馆跑,埋头啃着各种Ptyhon和C语言的书。
因为知道毕业后学历肯定比不过人家,符榆在专科的第三年就报了专升本,想着可以毕业之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经验和学历同步提升,未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在海投了两个月后,一家小公司聘用了他,职位是软件工程师,月薪6-7k。
公司负责从甲方承包项目,依据甲方的需求进行软件开发。没有自己的产品,工作内容和进度全依甲方而定。他高中一些在985的同学去了互联网大企业,“环境特别好,福利又多。”
符榆的公司在深圳软件园,茶水间狭小,打印机总是修不好,屋内的灯永远是昏暗的。
干了一年,符榆就跳槽到了一个初创公司,继续敲着代码。代码越写越多,符榆换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到去年,他已经在一家中型公司做技术管理。
当时,符榆的计划是在年底辞职,投奔互联网大厂。
“有本科学历,过往的工作经验也不差,我感觉我还是挺有底气的。”
提了辞职,符榆开始在网上海投。目标明确,都是坐落在北京和深圳的大厂。
两个星期后,符榆收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邀请。面试期间,HR就一些基本的编程语言跟他聊了聊,符榆答的都不错。
“这波稳了。”他在心里想。
后来,HR像是聊天一样提了个问题,“在大学四年里,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符榆愣了几秒,回了一句,“大学是在专科学校读的。但我考了专升本,学历是本科。”
HR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尽管掩饰的很好,还是被他捕捉到了。“我就知道,要凉了。”
后来,另外一个大厂公司在平台看到他的简历,把他拉进了面试群。在视频的前几分钟,HR突然发微信过来问,“你的第一学历是本科吧?”
符榆在屏幕另一端尴尬了几秒,只好说自己是专升本,第一学历是专科。HR很快把他踢出群,不再有任何消息。
“我一个专升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和全日制本科生平起平坐?”几次的面试受阻,符榆都觉得不能理解。
2020年12月初,教育部发文:招聘中不得将全/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但是,不管是大专生考本科,本科生考研究生,“第一学历”依然是无法掩盖的硬伤。
叶子卿在国企和互联网大厂都做过多年的HR,在她看来,学历对于公司来说,是实用的筛选门槛。“经历可以粉饰,企业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做背调。”
学历则是实实在在能摆在台面上的,而注重第一学历,无非就是“优中选优”,在招聘者的潜意识里,学习能力更出色的人,未来的上限也会更高。
而在企业内部,受教育水平结构可能会作为隐性的因素影响着公司的文化和上市的评估。
符榆还在待业中。他说自己境遇尴尬,不想再去一般的公司,大企业又不要他,困在莫名的“第一学历”里。
虽然不服气,但符榆还是打算去考一个专插本。专插本考过了,第一学历就是本科,但难度大,不是广东户籍的学生机会只有一次,能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也非常少。
他在网上查了下,专插本虽然可以修改第一学历,但是毕业证书上依然会标注“专科起点本科学习。”
看到图片,符榆又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会不会考了还是没用?”
//
放眼当下,不管是深圳,还是北上广,专科生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少。
“专科出身”的喜茶创始人聂云宸,也只是自我安慰的“幸存者偏差”,更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等着被人才市场挑选,为一份平凡的生活与学历角力。
而当我问及高考失利后,选择复读还是专升本时,三位受访者的答案都是相同的:
选择复读。
不可否认的是,在深圳这座超一线城市,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建设者已经成为常态化的趋势。制造业迁移,更多高精尖企业进驻,似乎都从另一个维度印证着城市发展背后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
犹如城市需要更好的发展一样,对于个人来说,无论什么学历,永远保持学习同样重要。考专升本也好,考各种证书也好,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学习的势头,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毕竟只有奋力拼搏,人生才会有一万种可能。
还记得在1998年修订的新华字典里,有这么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由衷希望,专科生们也能有光明的前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张楠楠 摄影 | 丽准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你觉得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