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懒的最高境界就是懒得活了”,当今社会人人都对“巨婴”这个称呼表示鄙夷,一个完全依赖他人的人,没有一点独立能力的人是不会受到喜欢的。哪怕是身体残疾的人,在需要完全依赖他人时也会感到失去尊严,生活失去意义。就算是懒得工作学习,至少在面临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时,大多数“懒人”还是会选择屈服,为了吃饱饭,穿好衣服而自己动手。
但当大多数人为了生活或者自己的未来选择克服身上的惰性,积极进取努力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奇葩”,他真正做到了懒人的最高境界,可以称得上是“巨婴鼻祖”了。四肢健全,智力正常的他连吃饭都需要靠人喂,等到18岁后照顾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他竟然宁可瘫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找吃的谋生。
原来真的有人能够“懒死”,这一大奇闻一经报道就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这个懒人名叫杨锁,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山村里,他的名字中的“锁”字的来由就是父母希望能够将他“锁”在身边,一辈子不分离。然而,这毕竟是不可能的,父母总有老去离世的那天,生而为人,总是需要独立的。但这个“巨婴”根本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在父母走后,他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23岁被发现饿死在了家中。
身为家中独子,同时受农村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杨锁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对他呵护备至。虽然生在农村家庭,但杨锁从小就没有干过任何脏活累活,农活什么的更是从未听说过。杨锁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太子”生活,甚至他的父母对他比“太子”还要宝贝。
而杨锁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懒的人。他看到父母做家务,还会主动上前帮忙。但杨锁的父母不仅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担忧他因此过度劳累。于是每当杨锁做家务时,他的母亲就会立即上前阻止,并对他表示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由此可见,杨锁的父母对他的溺爱已经达到了放纵的地步。杨锁到了8岁,与父亲一同外出时还是由父亲挑着扁担,他坐在扁担筐里。因为杨锁的父亲怕他走路太久会过于劳累,伤了身子。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杨锁成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巨婴”,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13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过度操劳得了肺病去世了。于是母亲撑起了两个人的重担,她不仅要种地挣钱养家,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宝贝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杨锁。然而任劳任怨的母亲并没有教育出一个独立坚强的儿子,并且她的溺爱所带来的是更加悲惨的结局。
他的母亲本以为他能够在这个年纪依靠自己的劳动混口饭吃,但杨锁的懒惰和无能已经无力改变。甚至在母亲卧床不起的时候,杨锁还寄希望于母亲能够继续打工给他提供嗟来之食。母亲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他有时竟然对自己的母亲大打出手。
随着身心疲惫的母亲也因为过度劳累去了天堂,18岁的杨锁成了彻底的孤儿。他整天萎靡不振,看到他没有饭吃可怜的亲戚为他找了一份在工地的工作,希望他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但是懒人杨锁却在去了工地的第一天就罢工回家了,理由是工地上太热。
失去父母的庇护,娇弱的“巨婴”杨锁有米也懒得做饭,衣服脏了也不洗,实在饿了就到餐馆里捡别人的剩饭吃,或者沿街乞讨。但是到后来杨锁竟然连乞讨也不愿意去了,因为讨饭的人太多了,行业的竞争压力太大,他懒得再去了。
后来他的邻居看他没有饭吃实在可怜,就好心给他送来一些菜,但是懒人杨锁看到那些菜不是现成的,竟然连煮给自己吃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那些菜一点点烂掉。2009年的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他便通过烧掉家具来取暖。后来好几天没去看他的堂哥,带了一些饭菜去他家里找他,结果发现杨锁已经断气很久。这个23岁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就这样活活把自己“懒死了”。
纵观杨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他小的时候,人格尚未健全时,他还是非常积极地愿意帮助父母,表现出了独立自主倾向的。但是,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的他,一直像婴儿般被保护着,于是他渐渐放弃了自己主动地劳动,而是选择完全依赖父母。等到双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被保护的阶段,于是没有独立能力的他活活将自己懒死了。因此,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并不是一种爱,其实是在害他。
参考资料:
《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