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要问:“0—3 岁的婴幼儿,主要任务是养育,哪里需要将语言和阅读的学习提早到这个阶段呢?”其实不然,我们通常说的“阅读”,不只是读与写,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前,基本的阅读和语言能力源自听和说。
越来越多的新进研究发现:阅读和书写的习得部分取决于孩童辨别、注意、记忆和操纵声音(尤其是语音)的整体到局部的能力。
“语调、节奏、语速、音量和停顿”都是孩子不断从周围环境中习得的语言识别的基本能力。
对于0—3 岁的孩子来说,声音是其最先接触到的,新生儿(甚至是出生前)就开始接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对声音的特质开始有了直接的分辨与回应。
例如,打鼓的节奏、门铃的音高,妈妈的吴侬软语,爸爸洪亮的言语。
自20 世纪70 年代始,阅读学习领域诞生了一个革命性发现:在阅读习得过程中,儿童对语音的敏感性(或将言语分解为语音单元的能力)在阅读习得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发现根本改变了人们对阅读习得本质的看法,促进了许多拼音文字国家的阅读教学法发展。
母语的学习从出生便开始
笔者在《阅读的习得:多语言文化视角下的儿童读写能力发展研究》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如何逐渐学会母语的。
母语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出生前逐渐成熟的胎儿。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利用婴儿的心跳频率来推断其区分听到的新旧文章的能力,他们发现,相较于不熟悉的诗婴儿更偏爱熟悉的诗(听过的诗),即使是在他们尚未出生时听到的。
这一实验意味着婴儿从最开始就能够识别语言,并产生偏好。
婴儿往往擅长语言识别。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够区分首音不同的简单言语对比(例如,bapa);等到三个月大时,婴儿就擅长区分言语对比,无论说话者的声音质量如何以及无论说话者是男是女是成人还是儿童;等到六个月大左右,婴儿可以从文章中察觉到熟悉的言语音段。
与此同时婴儿展现出对他们母语强大而快速的习得。一周大时,相较于其他语言婴儿就展现出对他们母语声音的偏好。
十二个月大时,婴儿就丧失了他们区分其他语言中的言语对比的大部分能力。因此,在生命的第一年里,人类婴儿强烈注意他们自己语言的声音并忽略其他语言的声音。婴儿期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注意并集中精力在母语上。
人生的第一年代表了母语言语技能的逐渐磨炼,因此相较于几个月后婴儿出生时更能够察觉某些语音差异。新生儿区分言语刺激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还会影响母语语音表征的习得。然而,具体是如何发生的,仍是一个谜。
从整体到局部:0 岁开始的阅读能力发展
尽管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可以清晰地区分单个音素不同的音段,但婴儿所关注的并不是音素本身。相反,他们所区分的是这些音素所在的音节。
从某些方面来说,婴儿区分音节中音素对比的能力反映的是基本听觉。他们可以感知到不同的音节之间的声学差异。
然而直到后来(大概半岁至一岁),随着词汇习得,婴儿才开始将意义赋予这些不同的言语单元。在学前的几年,词汇量迅速增长。
当儿童习得更多词语,他们势必更擅长在越来越细小的语音差异上对词语进行区分。例如,那些发音相似的词语,例如,pin、sin、spin、pen 和tin 等词。最初儿童产生新词的方式似乎缺乏一致性。
儿童有时会使用不全面的信息来产生词语。例如,幼童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将一只狗命名为gog,因为他们不能准确地发/d/音。儿童对词语的产生和感知越好,他们的词汇知识越多。
对婴儿而言,音素可以被区分,但是这种区分和意义无关。对非常小的婴儿来说,区分诸如/k/或/m/等的语音可能同感知任何其他声音(诸如流水声或者响指声)类似。语音尚未承载特殊的语言含义。
对年龄更大的儿童来说,语音知识同他们的母语知识有更强的关联。例如,对年龄更大的儿童来说/b/音可能会被识别为他们曾多次遇到过的熟悉词语的一部分,例如bat。儿童的词汇量增长可以长期预测他们最后的阅读能力。
故而,与其说“阅读,是一项需要从出生开始的学习”,不如说“阅读,是一种需要从出生开始养成的生活方式”。
对于父母或者其他教育环境创设者来说,热爱并能够提供丰富的语音和文字环境,让孩子从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开始,到牙牙学语,再到理解文字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再到学龄期逐步系统习得的阅读能力,都能生活在语言的浸润中。
这就是大人们能送给孩子们的最珍贵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