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9月17日,“2020年度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发展论坛”在线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孤独症儿童(南方)康复基地协办,北大医疗脑健康承办,以“数字化康复”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儿童医疗、康复、教育、辅具等领域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技术和新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韩济生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孤独症患病率的日趋增长,孤独症康复行业需要更好的教育康复支持、更规范更专业的从业群体,以及更符合国情的从业标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黄悦勤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在国家指导下,已实施了多项重点康复项目,已累计为40万贫困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本次论坛举办在“十四五”的新开局之年,为促进孤独症相关事业的发展、孤独症机构的发展、从业人员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探讨平台。
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孤独症机构联盟主席张通对孤独症康复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现阶段,我国孤独症康复患儿多,专业康复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计已达30万人。”他认为,“孤独症康复人才破局,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首先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携手制定一个规范的从业标准——让老师得到最规范的教育,让孩子获得规范的康复。其次是建设孤独症康复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做分级培训、实操演练,把全国孤独症康复从业规范起来,落实到团体标准,提高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整体水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美香坦言,“孤独症孩子的康复与老师的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康复老师必须要专业过硬、有师德、有规范。必须探索一条从在校学生到在职人员的职业化发展路径,搭建一支有规范、有标准的师资队伍,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康复。”
今年6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关于孤独症康复机构如何互相支持的线上交流会,对我国189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发起了一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教研教学跟不上、课程不成体系、家校无法联动等问题,正制约着机构的发展。
当前机构的教研教学都呈点状,孤独症康复行业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高度专业、标准化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机构持续地成长,让老师能依据这套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实施干预、开展教学。另外,专家们也建议,机构实施家校共育,可引入一些智能化教培系统、辅助器具,来丰富产品业态,提升工作效率、教学效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