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来,高校对于人才帽子的追逐可以说是狂热,尤其是那些中流的高校和学科,不惜拿出上百万的薪水引进国家级人才,哪怕是即将要退休的“老帽子”。不过,这样的狂热,未来可能会降降温了。
高校为什么这样热衷于人才帽子呢?
实话实说,高校的这种人才观并没有什么不对,相反,是有科学依据的。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引进戴帽子人才确实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第一,人才帽子是对一个学者的综合评价,它和单独评论文、评专利等不一样。各种人才称号的评定一般都采取同行专家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是公认最好的学术评价方式。人才帽子最初的初衷也是学术性和荣誉性的,是对一个人学术成果的认可。
第二,人才帽子是一个显性指标,有品牌效应。这就像一部电视剧请一个流量明星,就能增加收视率一样,人才帽子比较多的高校和学科,肯定也更受学者和学生们的关注,很多人考研考博应聘都是冲着戴帽子人才去的。
第三,人才帽子的评选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学术资源和学术关系,一个人能评上人才称号,不仅要有学术实力,还得在圈子里有人认可。那反过来说,一个戴帽子的人才,是可以为学校带来学术资源和学术关系的。
从以上三点来看,高校争夺戴帽子人才,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考量的。高层次人才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也是高校所看重的。
高校抢帽子有何不妥?
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人才帽子背后的问题,又会发现,高校对人才帽子的追逐已经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了,一些人才观已经开始扭曲了。
第一,由于人才帽子利益巨大,所以评审中就会夹杂太多的利益关系,在一些人为干扰下,学术评审就会失去公平性和准确性,一些学校的一些团队,年年都有人入选,一个带一个,而有的学校,却有一大把一大把做得很好的学者无法获得认可。此外,越来越低的年龄标准也把很多大器晚成的学者挡在门外。
第二,人才帽子在某些场合中被过度使用,比如学科评估、双一流评估、专业评估、学位点评估等等,如果团队里没有一个帽子人才,你这个团队想获得高评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里面也有一些学术或教学非常好的教授,只是因为平台的原因没能获得人才帽子,但没有帽子,学科发展就会越来越差。
第三,戴帽子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上也出现了异化。一些戴帽子人才早已经过了学术黄金年龄,跳槽到一个新单位,既没有齐全的学术条件,也没有合适的学术团队,来了之后很难发挥作用,却拿着比校内其他老师高几倍的工资。甚至还有一些帽子人才,就靠跳槽来圈钱。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人才帽子,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是一个褒义词,但一旦过度追捧,就会变成一个贬义词,甚至破坏整个学术环境,大家也都看到了,看学术不端来谋取人才帽子的学者并不少见。如果我们还继续强化人才帽子的作用,那可能会越走越偏。
未来应该怎么改呢?
其实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继年初对SCI论文和专利开刀后,最近,国家又对人才帽子下手了,出台了《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仔细看一下这个意见,个人认为问题找的很准。而且,对于这类涉及到既得利益的改革,我们只有采取“釜底抽薪”和“先立后破”的改革路径。
一方面,要把人才帽子和利益脱钩,这可以说是当前最重要的一点。要减少人才帽子在高校各类评估中的比例,如果未来没有人才帽子,也可以申博士点、评一流专业,那人才帽子的价值就会大幅降低。还要摘掉人才帽子的“永久性”标签,给人才帽子定一个期限,一旦过了期限,就无效了,就不能拿出来作为支撑了,这样,人才帽子的作用也就弱化了,高校也不至于花大力气去引进那些只有帽子没有贡献的人才了。
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才是根本所在。评价方式决定了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走向,尤其是对高校的评价,直接会影响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科研产出。如果我们对高校不看帽子,那高校对教师也不会看帽子,教师们也不用去追求帽子;如果我们着重考察高校对社会的贡献,那高校也会强调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所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多去干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只需要把高校评价这指挥棒摆正方向,高校自然就会往这个方向跑。当然,高校评价是多个维度的,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估,社会对于高校的认可度也是重要的考量方向,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统筹考虑。
看得出,国家破“五唯”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作为一名高校工作人员,真经也是由衷希望,国内高校的整体面貌能够焕然一新,我们的高校,我们的老师,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