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嘴巴、扯头发、戳眼睛,为什么总是“攻击”妈妈?原因让人无奈

执笔:张大猫

编辑:张大猫

定稿:欧阳比文

随着孩子出生,新手父母都会被老人叮嘱,照顾孩子要注意安全。绝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都会表示理解,毕竟小孩子柔柔弱弱,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伤到。

不过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不少新手父母才忽然反应过来——当初老人可能是话里有话。

试问一下,哪个当妈的没被自己的娃赏过“巴掌”?你这边正抱着孩子开心哄逗呢,好家伙,本来咿咿呀呀的小玩意一言不合就“一巴掌呼你熊脸”。

没等你反应过来另一只手又抓住你的头发往嘴里续。

我就问你慌不慌?

更可气的是,你越制止他,他下手还越狠。偶尔一两次还觉得小孩子可爱,次数一多了难免心里犯嘀咕,“这孩子是不是上辈子跟我有仇哇?怎么下手这么狠呢?”

事实上,打脸、扯头发这还算好的,有的娃是真的伤人啊,扣伤宝妈眼睛的、一巴掌呼的宝妈耳膜受伤的等等,并不少见。

前阵子网上就有个宝妈被孩子用手指划伤了眼球,医生诊断是黑眼球划伤,角膜也受到了损伤,如果不感染48小时后就能逐渐恢复,可如果感染了,情况就不一定了。

包括我自己其实,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小时候有一次我爸让我骑脖颈上玩,当时我也不知怎么想的,一巴掌就呼在我爸耳朵上了,结果给他耳膜打伤了,过了好久才恢复,还好没感染,不然就危险了。

这件事是在我当妈后,有一次被小锦鲤打了嘴巴时我妈才说给我听的。也是那一瞬间我对女儿呼我时的一丝丝怨念也消失了。

后来做了自媒体,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宝妈,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孩子打人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小婴儿为啥喜欢“打人”?

首先我们明确一件事情,大家心里得平衡一下。孩子的这种打人行为,并不意味是“攻击行为”,也不能说明孩子有暴力倾向。

正相反,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信号。换句话说,孩子打你其实是好事。说明他发育良好,正对外界在进行探索。(话虽如此,挨揍还是挺不爽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国《心理学前沿》杂志在2019年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对24个2到6个月大的婴儿进行追踪研究,直到他们长到1岁。

在这期间,研究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同样的玩具去接触孩子额头、左右脸颊等部位,然后观察娃的反应。

结果证实,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用手触碰玩具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最初可能是用拳头或者手背去碰,之后就变成用手掌或者手指去触摸,再后来就会变成用力去抓。

而无论哪种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在跟物体接触。但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后面的“拍、抓”等动作显然是包含攻击性的“打”了。

其实了解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因为对小婴儿来说,“触摸”并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动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似简单的触摸动作,其实需要触觉、视觉的充分发育,同时借助手部甚至是整个身体的肌肉群来逐渐协调。

而对于精细动作和大动作都未发育好的小婴儿来说,他们很难控制住力道和速度。因此你觉得婴儿在打人,其实他们只是 想“摸摸你”。当然,可能“摸”起来挺疼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啥“受伤”的总是母亲居多?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还会忍不住疑惑,我理解了孩子为啥喜欢“打人”,但为啥总是当妈的被“欺负”呢?

相比父亲被孩子“触摸”的次数,明显当妈的被打脸、抠眼睛、挖鼻孔、扯头发的次数更多。这是为啥?只因为妈妈带娃的时间更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眼里与众不同。

心理学家约翰逊和莫顿曾对24个新生儿进行过一场视觉研究,他们给小baby们展示了几张人脸大小的纸张,一个上面有正常人的五官,一个是五官打乱的,另一张是空白的。毫无疑问,24个娃基本都会正常人脸的那张图最感兴趣。

之后迈阿密大学还对24个3月大的婴儿做过实验,他们给这些孩子展示几张微笑的人脸照片,一张陌生人,一张家人,一张母亲的。结果孩子们对母亲的照片盯的最久。

事实证明,婴儿对母亲的脸最感兴趣。

换成平时的情景就很好理解了,当母亲正抱着娃与他对视,孩子一看,“矮油,亲爱的妈妈在看我~”然后为了表达喜爱,直接伸手去抚摸,“啪”的一下就糊脸上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被孩子“抚摸”,家长要制止吗?

既然如此,孩子喜欢妈妈,打人也不是有意的,那我们这些当妈的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挺着挨揍吧?

但事实上,你前一秒制止了,下一秒可能又一巴掌上来了。这可咋办呢?

其实这跟多数父母的反应有关系。

多数家长“挨揍”了,都会有很大的反应,要么嘻嘻哈哈,要么强烈制止。无论是哪种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正向反馈”——在他们眼里你对这种行为有反应,是“认可”的。

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妈妈在跟我互动,于是自然下一秒又一巴掌上来了。

因此,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孩子伸手后家长可以躲避、可以出手制止,但尽量不要有表情变化,也不要大声的反馈。可以拿个玩具来转移娃的注意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或者每每遇到孩子伸手时家长也伸手回应,和孩子击掌,把打脸的这种行为变成“击掌”,几次之后孩子习惯了击掌也就不会打脸了。

锦鲤妈咪爱叨叨

最后要说的是,孩子这种行为会随着长大慢慢消失,当他们会开始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到精细动作和大动作发育的更好的时候,打脸的行为自然就会逐渐消失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