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2月20日,在广西南宁市,一所新的民办高校——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迎来奠基开工仪式。这是吉利控股集团与广西自治区政府于今年6月达成战略合作后,在东盟门户南宁正在推进的首个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项目。它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转设而来,并进行了全新的扩建。明年9月,新校园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师生。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原则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要率先完成转设,其他独立学院要尽早完成转设,转设路径为: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
广西共有8所独立学院,均已经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其中有2所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2所由原举办者继续办学,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学校;2所由国企承接举办,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还有1所正在遴选新的社会力量举办,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学校。而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转设方案,是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举办,并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学校。这是一种带有开创性的独立学院转设方式。不但解决独立学院的转设问题,也拓宽转设后的办学思路与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由吉利承接举办,但转设为完全独立的民办学校后,并没有选择举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而是选择举办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这体现了承接独立学院的企业举办者的教育情怀。据报道,从1997年至今,在23年的时间里,吉利已经先后创办了吉利学院、三亚学院等10所高校,覆盖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培养层次,为社会培养人才超过15万人。在实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后,这些高校均选择非营利性。
虽然民办高校选择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属于高校举办者的权利,而且,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都在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但相较而言,企业以及企业家投入举办民办高校,选择非营利性,更体现社会责任。
独立学院转设为完全独立的民办高校,也就意味着之前依靠母体校的办学资源和品牌办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在转设建立全新的民办高校后,学校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据报道,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的办学定位是,以全日制应用研究型本科教育为主,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特色明显、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非营利性本科高校,这一办学定位是适当的。
这体现了吉利一以贯之的“产业布局、教育先行”思路,这和其他有的企业抱怨很难从社会上招到适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不同,是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推进教育变革,既为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也会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笔者一直认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力量,来自四方面,一是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二是一线教育部门、学校的具体行动;三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推动;四是社会公益机构的广泛参与。企业是教育的“第一大用户”,积极参与教改,将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年来,吉利就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双元制”教育发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期待这一轮独立学院的转设,能够实现全部转设的目标,更期待转设后的完全独立的学校,能够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创新探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