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Helen,孩子正在读高二。前不久Helen看到了关于高中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名单新出炉的报道,于是立马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孩子,想以此激发他的上进心和竞争心。该报道中最“刺激”人的地方是,全国已有260名学霸被保送清北了,而绝大部分孩子还没高考呢。
Helen旁敲侧击地问孩子:你觉得北大怎么样啊?你看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孩子被保送去了北大。现在还有一所大学举办的科技冬令营在招募营员,你要不要也报名试试看?
儿子一眼猜透妈妈的心思:原来你是想让我读北大呀!我又不是人家,我不行。我才不去参加冬令营。你想多了。
Helen很失落,因为她的话非但没有让孩子长出斗志,反而打击了他的自信。而且这次谈话之后,孩子明显对妈妈有了防备,抵触情绪也越来越明显。
我了解Helen一向好强,与其说她在给孩子加油打气,还不如说是她的竞争心无处安放,恨不得立马掏出来装到孩子的身上。
当面对学业竞争和家长的高期望,孩子的自信该如何被调动起来,怎么才能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勇敢比拼吗?
竞争和自信,到底什么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项和弱势项,当在自己的弱势项的能力区域里竞争,孩子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它为我们揭示了三大现实问题:
超越能力的竞争,会加剧孩子失落和恐慌
箭头中的黑色区域代表完全超过孩子本身能力的"地带",也可以称之为给孩子带来不安的"恐慌区"。
比如,我们现在让一个还在读幼儿园,并且没有提前进行过数学强化训练的 5岁孩子,去和二年级的学生比拼数学思维。
显然,两个孩子的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5岁的孩子面对超纲的题目和要求会感到力不从心,最终输了比赛不要紧,糟糕的是可能会让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害怕数学,以为自己没法学好数学。
然而,这样的心理阴影却很容易被家长忽视掉。当孩子再次面对类似的竞争时,隐匿的不安全感会再次浮上水面,导致他害怕甚至恐慌。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制造这样的恐慌事件,那么孩子的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击打,失去竞争的信心是必然的,于是为了逃避竞争,开始对学习生出厌恶之心,最终放弃努力。
邻居家的孩子豪豪读小学时每天的回家作业要做到晚上9点钟,他现在读初中了,反倒作业越来越少了。邻居问孩子原因,他说: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了。两周以后,老师来电话,指责孩子数学作业越来越不认真,开始还能基本完成,后来做一半,空一半,现在根本就不交作业了。对此,邻居夫妇感到非常惊讶。
原来,豪豪理科偏弱,看到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目就发怵,偏偏数学还是门从低年级贯穿到高年级的基础学科。到了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了,题目也越来越难。一开始豪豪还会积极思考,认真做作业,后来实在招架不住了,就干脆把一张张的数学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等作业资料统统往书桌洞里一塞了事。
而类似豪豪这样的逃避行为,恰恰就是我在之前文章中讲到的"鸵鸟行为"(点击阅读),当学习能力无法支撑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时,有一部分孩子就会像鸵鸟一样,干脆把头埋在沙坑里,假装看不见作业、看不见学业排名,这样就能为自己找到一份暂时的安全感。
低于能力的竞争,孩子会变得盲目自信
以上这张图的最左边是一个空白区域,在这个能力区域里,孩子学习特别得心应手,不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因此这个"地带"被称为"舒适区"。
现在我们把比赛难度做个反转,请二年级的孩子和幼儿园5岁的孩子比赛数数1234567810……48、49、50,谁数得快就算谁赢。当然,只要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谁输谁赢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结果。
那么,如果家长和老师频繁地让二年级孩子参与这样低于他的能力的竞争,也会导致两种结果:
结果1.有的孩子不切实际地认为,我那么厉害,没有我赢不了的比赛。在他们眼里,比赛易如反掌,成功的获取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很容易在竞争中迷失自我,"轻敌"自负,未来可能难以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落差。
结果2.还有的孩子会觉得这样的比赛太没挑战性,太无趣了,没什么好做的,会出现精神上的懈怠和心理上的满不在乎,最终丧失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导致学习上止步不前。
与能力相匹配的公平竞争,孩子会更自信
可见,不管是在超出能力的竞争中"消磨自信",还是在低于能力的竞争中"消磨兴趣",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
对于竞争这件事,我们更应该把关注先放在孩子的能力上,为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能力范围,并鼓励孩子跳一跳勇敢地迎接挑战。而这就是一个孩子的能力区间,也就是在示图中带斜杠的地带。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拳击赛是按参赛者的体重分级的。因为大体重的人,他一拳的威力是低体重人的几倍大,所以拳击赛的出拳力是包含身体体重的惯性,也就是体重越大,惯性则越大,拳的威力也就越大。为参赛者划分出体重级别,就可以确保比赛双方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比拼。特别是现在还有少年拳击比赛,采用科学的比赛规则才能真正激发出孩子心底里的斗志。
这个能力区间放在学习上就被称为"学习区"。
比如这一次孩子考试考了85分,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当孩子的自信心上来以后,我们可以跟他聊下一个目标,是不是下次可以争取进步5分上升到90分。这个目标在孩子看来,向前伸手够一够的确是可以达到的,这不会让他害怕甚至恐慌,也因此孩子不太会拒绝这样的要求,会更愿意努力地争取一下。
而且,在正常的能力范围里去竞争的孩子也不太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这就像下棋一样,棋逢合适的对手时,孩子会发现我这次输了,还有下一次可以努力反败为胜。
竞争和竞争力,不是一回事
从以上这三个能力区域可以看出,参与竞争会带给孩子三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所以追根寻源地来看竞争的本质,它考验的是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也就是说竞争和竞争力不是一回事。
这和斗牛是一个概念,斗牛大赛是勇敢者的比拼,如果你没有斗牛士的智勇与野性,还没有训练出斗牛士卓越的技能,就凭着一腔热血去招惹凶猛的斗牛,无异于以卵击石,开始就注定结局。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让家长们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里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好胜心,呵护好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他的能力区间里去磨练自己,边锻炼边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我再来讲一个小故事,家长是否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家孩子”: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好朋友们都在班干部竞选中当上了中队长、小组长,很风光,他也想当。现在有了改选机会,但是他不敢报名,因为没有自信站到讲台上去发表竞选演说。老师知道孩子的想法后,鼓励孩子不要怕,可孩子仍然不敢走上讲台。
老师和妈妈交流了这件事。妈妈理解孩子,其实他想去竞争,但却不知道如何去争,更害怕自己争不到。于是妈妈帮助孩子一起准备了演讲稿,还指导孩子如何上台表达,并在家里陪他一起做演讲练习。等孩子做好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后,他便鼓起了勇气,敢于上台与班上的孩子一起参与到竞选班干部的活动里去了。
可见,当一个孩子尚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的时候,他的信心会不足,看到的都是困难和竞争的失利,即使给他机会,逼他上场,他也会因害怕而逃避,或让自己陷入思维的绝境。
所以,不要盲目逼孩子竞争。提升能力才是参与竞争的前置条件,拥有了相匹配的竞争能力时,孩子自然会主动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自信。
那么,竞争的能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实竞争力是一个广阔的概念,除了包括考试时经常被用到的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等硬技能以外,孩子还需要另外三个维度的能力组合:
第一个维度是关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关于学习自控力;
第三个维度是关于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我把这三个维度称作打造"软实力"的核心能力组合。
我在之后的文章里,也会对这三个维度所包含的具体能力进行分析说明,帮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我的能量,提升竞争的实力,不怕接受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