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他学贯中西,见识广博。除此之外,他还非常的“多才多艺”。如今北大的校徽,就是他设计的。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总是会读到很多署名“鲁迅”的课文,也知道他写过《狂人日记》、《孔乙己》和《祝福》等大作。
因此我们印象当中的鲁迅,就是一个嘴上留着一撮小胡子,“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实际上有的时候并非如此,他也会因为穿着破烂,讲话有口音而被学生们嘲笑。不过,当学生们领略到他教学的风采时,心中就只剩下仰慕了。
一、“横眉冷对千夫‘笑’”的鲁迅先生
1920年,鲁迅先生受其弟周作人和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给学生们讲《中国小说史略》。结果刚他跨进教室,就惹来了学生们哄堂的嘲笑。因为他穿了一件打补丁的蓝布长衫,胁下夹一个布包,右耳别着一根铅笔就进来了。
当时的北京大学可是新式学校,教授们就算不穿西装、打领带,好歹也会穿一件没打补丁的长衫吧?所以,学生们哪里看得惯鲁迅这样的“乡巴佬”教授,当然要哄堂大笑了。
不过,嘲笑归嘲笑,鲁迅一开口,你以为大家就不笑了吗?错!鲁迅一开口,大家笑得更厉害了!原来鲁迅讲话有浓重的绍兴口音,再加上他言辞犀利,嬉笑怒骂的讲课风格,让同学们一听就炸开了锅,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但是,鲁迅先生完全不慌不忙,当时心中可能默念着果戈里的那句名言:“你们在笑什么?你们在笑你们自己!”等到学生们都笑完了,他又淡定自如地接着讲。句句铿锵,掷地有声。因为他讲课的视角新奇,观点前卫大胆,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从此,北大的同学们看到鲁迅先生时,眼底就只剩下仰慕的目光了。
二、教育家鲁迅先生
过去我们只知道,鲁迅先生长于“骂人”,但是并没有关注到,鲁迅先生其实是更长于教育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从日本回到国内后,28岁起就开始担任杭州市与浙江省师范学堂的教员,当时教的是生理学跟化学。
1910年,鲁迅先生又担任绍兴中学堂的教员、监学。两年之后,担任教育部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开始研究古碑、金石文物。从1917年至1925年,鲁迅先生一直担任教育部佥事,主管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事务。
就是这一段时间里,鲁迅先生到北京讲过课。并且也是在这一段时间,鲁迅先生创作了《狂人日记》等优秀作品。后来,鲁迅先生又先后赶赴夏门,担任厦大的国文系教授,再转入中山大学任教。
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这些经历就可以看出来,他一生中有长达十七年的时间,不是在教书,就是在做与教书育人相关的工作。所以,什么样的局面他没有见过,又怎么会害怕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嘲笑呢?
话说,原来鲁迅先生生于清朝,长于民国。小时候上过私塾,进过南京水师学堂。二十一岁的时候,被公派到日本留学。两年之后,进日本仙台医院学医。在那儿,他认识了对他一生中影响至深的“藤野先生”。从此以后,他一生都以“藤野先生”为自己的榜样。
鲁迅先生在1926年作了一篇回忆录,就叫《藤野先生》。当中记录了他在日本求学期间遇到的一个好老师——藤野严九郎。
在这篇回忆录中,藤野先生也是一个不修边幅,并且会经常“糊涂得忘记打领结”的老人。冬天只穿一件外套,显得十分“寒碜”,但是他治学却非常严谨。从这些描述来看,鲁迅先生一直都是以这位老师的形象为榜样。他当初在北大讲课的时候,给北大学生们的印象,就和藤野先生差不多。
当初鲁迅先生和他在仙台的同学们,看到藤野先生的穿着也发笑。所以,北京大学的学生看到他发笑,他并不会感到意外,更加不会生气。
三、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学生爱戴
鲁迅先生常年从事教育工作,最关心的是对儿童和少年的培养。他认为,教育要从幼儿和少年开始抓起来。对于少年人,他们犯了错误,只要细心的指导,就可以让他们将来走上坦途。
所以他对学生们的心理,是能很好地把握的。讲课要怎么引人入胜,说什么样的话学生们才容易接受,他都清楚。另外,鲁迅先生一边通过小说作品揭露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另一方面,还亲身深入到教育实践工作中去,关注下一代的成长。
对于家长管教子女的方式,鲁迅先生既反对“黄金棍出好人”;也不同意家长对孩子完全的放纵与宠溺。
他前半生一直在向藤野先生致敬学习。教书育人一丝不苟,倾尽心力。对于陈腐、落后的社会观念,他大胆地指出,尖锐地批评。1925年,他还因为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和同学们站在一起,结果还被革职,最终引发了一场官司。
学识渊博的鲁迅先生,总能把一些看似刁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们听,而这也是他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原因。
那个时候的学生,看鲁迅先生的白话文,不像现在的学生那么吃力。只要能够亲耳听到他讲话,很多东西理解之后,就十分容易记住了。再加上鲁迅先生知识面广,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文学多门学科,纵贯古今,又“会讲故事”;当时的学生,有幸听到他讲课,只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结语
鲁迅先生因为穿着破烂,讲话带有地方口音,遭到了北大学生们的嘲笑。但是他的敏锐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就是他最干净的外衣。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让北大的学子们深深折服。因此,他们很快就变得鸦雀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