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写了一篇《6岁的悠悠,因为《樱桃小丸子》的一句歌词,道出了很多家长都忽视的人生真谛...》,留言区非常的热闹,大家对于应该如何夸孩子都很关心!
我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我们夸孩子无非是想让TA更加自信。却没想到刷新三观了,夸不好居然还会夸出孩子的玻璃心、输不起、成为讨好者。
答应大家要专门来写一篇“如何夸”,今天就是来交作业的!
其实关于怎么夸,用原则1、原则2···的写法会很好写,把每一个注意的点列出来就好了。但是,这个本来很好写的作业,我硬生生还是花了好几个晚上,因此拖到今天才发。
因为真心希望你们花在这篇上的时间更有意义,放下手机后,就能够胸有成竹!所以我特意总结了一个夸奖套路,希望帮助你摆脱词穷,更容易上手了。
套路三步走
先给大家亮出夸奖套路:描述具体行为+行为的正面影响+孩子的感觉
1. 描述具体行为
首先夸奖的时候,切记不要太空洞!不要只是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好乖!”这样的赞美的话。
其实每次夸孩子的时候,对话里面都包含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有益的夸奖,应该能够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对话。
试想一下,如果只是一句"你真棒!"
孩子是无法明确知道你为什么夸他的,TA可能产生的自我对话有"我这个人很棒。"或者"我做了这件事情很棒。"又或者"我做成功了这件事情很棒。"
第一种自我对话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是"棒棒的",但是人总会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有感觉不好的时候,这样的落差容易让孩子陷入极度自我肯定,又极度自我否定的不稳定状态。
第二种自我对话
因为我做了这件事情,所以我才很棒,那么下次孩子可能会为了讨好你,而去做这些事情。咋一看,那不是挺好的么?这样更利于TA重复好的行为。
但是这个行动下的动机就变了,如果孩子本来很享受做这件事情,TA是有足够强大的内驱力去做的,但是现在内驱力转变成了极不稳定的外驱力,哪天外驱力撤掉了,孩子就不愿意去做了。
如果孩子并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为了讨好你而去,逐渐地TA也会不懂得倾听内心的声音,而是为了讨好他人,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第三种自我对话
“我很棒,因为我做成功了。”那么,我如果失败了,是不是就很差?
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陷入"输不起"的怪圈。如果输了就陷入崩溃,自我否定的状态;也可能害怕失败,干脆不去尝试了。
所以,忍不住想夸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敷衍地只来一句"你真棒!"一定要把具体的行为描述出来,就不要让孩子去猜到底棒在哪里了。
“你玩好乐高以后,把所有的乐高都送回了家呢!”
"早上的时候我看见地上很多垃圾,现在那些垃圾都被你扫进垃圾桶里,地上变得干干净净的。"
"刚刚在公园,旁边的小男孩摔跤哭了,你过去安慰他了,还帮他摸了摸。"
“老师告诉我,你这几天上课都很好地坐在位置上面,没有到处跑来跑去。”
“今天小B到我们家来玩,我看得出来你一开始不想分享你的积木,可是后面你还是决定拿出来跟小B一起玩了。”
这些描述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孩子能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被肯定了,另一方面这些细致的描述也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关注和用心,这些感受本身就是比赞美的话更实在的鼓励。
孩子也不傻,如果总是一句平平淡淡的“你真棒”,可能会觉得你在敷衍TA吧,也会怀疑:“妈妈到底是不是真心觉得我很棒呀?”
2. 行为的正面影响
描述完具体的行为,还少不了接下来的一步:解释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这里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会以为正面强化是夸奖孩子的好行为,但是真正重点不是夸行为,而是夸这个行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不仅告诉孩子“哪里棒”,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棒”。让孩子理解这内在的逻辑,真正内化每一行为和规则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不玩的时候把乐高收拾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不小心踩上滑一跤了,而且你下次想玩的时候,也不会找不到了。"
自我对话:要把玩具收拾起来,不是因为妈妈说要这么做,而是因为不收起来可能会让人摔跤,而且也容易弄丢。
"地上干干净净的,你会不会感觉很舒服?我和爸爸都觉得家里现在更舒服了。"
自我对话:我扫了地,让大家都有了舒服的体验,包括我自己,所以做这件事很好。
“你安慰了小男孩,我猜他那个时候肯定有点失落,你的安慰会让他感觉好一点儿。”
自我对话:我理解了小男孩情绪,没有去嘲笑他,而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安慰了他。
“上课没有跑来跑去,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而且老师也可以专注地讲课了。"
自我对话:没有乱跑很好,不是因为老师这么说的,而我需要听话,而是因为我没有打扰到其他人,我需要尊重别人。”
“你们后来也一起搭了积木,小B也玩的很开心,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跟朋友一起玩,和自己一个人玩一样,都很好玩?”
自我对话:分享了我积木,这样不仅我自己玩的开心,小B也能玩的开心。
你们看,多了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解释,就能让孩子产生有益的自我对话,而且去慢慢形成自己对事物好坏的判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差这么一步的话,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被夸奖只是因为按照了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如果我听大人的话,就会被认可。从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变得没有主见。
3. 孩子的感觉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我们夸得时候,会喜欢在孩子面前,强调我们自己的感受。比如:
"看到你把乐高收拾起来了,我真开心!"
“你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虽然我们真的内心为孩子骄傲、开心,但是我还是建议少这样对孩子说。因为,这或多或少是在暗示孩子:做一件事情是为了追求他人的感受。
其实可以把"我"换成"你",效果就大不同。
"扫完了地,你现在一定也很有成就感吧!"
自我对话:是的,我的感觉很好,原来这种感觉就是成就感。
“你帮助了小男孩,看着他从伤心到开心,你是不是一样也觉得很开心?”
自我对话:帮助了别人,我的心情真的也挺好的。
“上课没有跑来跑去,不仅没影响别人,你自己会不会发现认真上课,参与活动,跟着大家一起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自我对话:好像不跑来跑去也没那么无聊,上课也挺好玩的嘛!
“你分享了自己的积木,心里会有什么感觉呢?是觉得小B在搭你的积木很生气,还是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呢?”
自我对话:我来体会下自己的感觉,看来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玩,感觉也没那么糟糕嘛。
引导孩子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爱自己才会自信,爱自己就是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开始,我们大人很多时候都会忘记向内看一看自己的内心。
同时通过这些时机,也能引导孩子体会情绪,认识自己情绪,这个也是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到此,三步走就写完了,希望大家用起来不要有压力啊,不需要每次都力求完美地把所有步骤都说出来,大部分时间能做到就非常不错了。
我也很理解妈妈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就会脱口而出“你真棒!”,因为我自己也一样啊。如果说了,也完全不要自责,接下来“做加法”再具体说一说为什么夸就好了。
接下来,再给大家写写一些注意事项,像什么时候夸、应该夸什么之类的。
夸奖的时机
我知道很多妈妈看着自己的娃,忍不住觉得太可爱了,随时都想夸,恨不能一天夸上五百遍。
但还是建议有时候要闭上嘴巴,像很容易能做到的事情不要夸啊!
我们的话语其实是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如果本来就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我们却夸得跟完成了很难的事情一样,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困惑,可能会形成不相称的自我评价。
另外,孩子真心喜欢的事情也尽量别夸了,因为孩子本身就很喜欢,很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你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把TA的关注点从自己的内在热爱,转移到外在评价上面。
自己的真心热爱是强大的内在动机,因为驱动力的需求就只要那么多,如果强行添加外在驱动力,就只会削弱内驱力,时间长了再撤掉外驱力的话,反而会驱动力不足了。
其实夸奖就像鼓励一样,可以用当孩子不那么自信,内驱力不太够的时候,帮助孩子形成正向的反馈,提高自我评价,相信自己可以。
夸什么?
夸孩子时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可以夸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品性和人格。
"你真聪明!"
"你真是个好宝宝!"
这些都是我们太容易脱口而出的赞美方式了,其实这些都是在贴标签,给孩子的品性和人格贴标签。
而品性和人格都不是我们当下可以改变的,是通过平时的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我们要做得是要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孩子的情况反应出来,没有夸大没有延伸,让TA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形成对自我品格的评价。
我们要夸孩子能够立马改变的地方,可以夸努力、坚持、成就。
比如夸聪明,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能力都是天生的,因为我聪明所以我会做这些,而努力在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会被忽视。孩子会喜欢呆在舒适区,害怕冒险,不能做到的事情就会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
夸奖孩子可以改变的地方,孩子对自己说原来我通过努力、坚持等可以学会这些,形成成长型思维,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也能够更加理智地看待挑战和失败,这不是说明我能力不行,而是说明要更加努力。
“你真聪明,你一下子就学会这道题怎么解了。”
自我对话:我好聪明啊,我学东西就是快。
“这道题,一开始你不会,不过后来你坚持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最后终于解出来了。”
自我对话:是的,我没有一开始就放弃,我坚持和思考,最后就找到解法了。
成长型思维往期文章:人生是场马拉松,将人拉开差距的成长型思维是如何培养的?
不要和他人进行比较
最后要说一点,夸奖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延伸,同样也不要延伸至他人,不要拿其他人来进行对比。
"你懂得分享,而姐姐都没有分享,你比姐姐棒!"
这样的夸奖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了"比较、竞争",会觉得我需要超过别人,而忽略了这件事本身。
过度关注竞争,可能会让孩子奋发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个奋斗下面的动机却不是让自己变好,而是超过别人。可是山外有山,一个人不可能事事永远都比别人强,这样的竞争思维注定让人无法真心与人相待,也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一点我之前也给大家写过《被竞争意识绑架的中国人,弄丢了幸福感》。
同理,用“最”来夸孩子,也是暗示了和别人进行比较,要比别人优秀才行。
如何批评
写完了赞美,顺便也来写写如何批评孩子。
上篇文章里,有条留言,我印象非常深刻,觉得非常有代表性。
其实,孩子脑中的好孩子、坏孩子这样的概念是大人给的。“这么做是坏孩子”也许我们会不经意地说这样的话。
批评也应该像夸奖一样,只针对行为和过程本身,不要进行延伸,更不要对人格进行批评。
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而不是让TA自我感觉很差。
用一个例子来说:
“刚在和小y玩的时候,小y想玩你手里的消防车,他抓着你的消防车,然后你推了他一把,把他都推到地上了。”
首先,针对过程进行批评,不要上升到人格,“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推人是坏孩子。”
“我知道你当时还是很想玩消防车,不想给小y,但是不可以推人,因为这样会伤害到他。”
接下来再跟孩子共情,没有孩子会故意去做坏事,他们不好的行为都是隐藏的情绪表达。想要孩子认真对待你的批评,你先要在TA面前取得许可证,这张许可证就是孩子相信你理解TA。
试着说出孩子的情绪,然后再指出不妥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不能推人,因为会伤害到别人。”
“那小y现在很伤心,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开心一点?还有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自己可以怎么做?”
批评除了指出错误所在,更应该聚焦在解决问题上。所以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去弥补犯下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一下,讨论下次遇到相同情况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从一次次错误中学习到正确的行为。
好了,文章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
希望这篇总结出的“描述具体行为+行为的正面影响+孩子的感觉”的三步走,能够切实帮到你们,下次夸孩子的时候既不会顾左右不敢开口,也不会词穷。
三步走的夸法既帮孩子准确聚焦在好的行为上,也能让孩子明白行为之所以好背后的逻辑,而且引导TA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为了讨好他人。
另外,注意太简单和热爱的事情不需要夸;只夸努力、成就这些可以改变的品质,而不夸品性和人格;注意夸的时候不要和他人比较。
我猜很多妈妈一开始可能会边说边觉得太“别扭”了,这太正常了,我也是一路这么“别扭”过来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戈登博士说:“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孰能生巧。”
尽管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努力。等到能够自然而然地夸时,你会发现这一切并不只是为了孩子,它悄悄地也在改变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