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普通人方法论:无关阶层和出身,但关乎金钱和资源投入

“如果再来一遍,我大概是不会要孩子的。”

“这日子过得只有孩子了,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我就似乎进了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没有尽头,看不到一丝光亮。最糟心的是,没有一个地方让你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出去,无尽的焦虑。”

“在国内做父母那是去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下来,父母遍体鳞伤。”

“我也希望孩子做普通人,本来就是,但是作为普通人那是会被碾压的、受欺压的、会活得没有尊严。我只是希望孩子活得有尊严。”

在这条隧道里,要么妥协接受,要么痛苦地坚持。

上面是一位普通上海妈妈的心声。她叫Sicy,有2个孩子,这些年在上海的推娃洪流中几乎耗尽洪荒之力。

看着她,我很心疼!

有解药吗?

先来看下下面这份数据。

全世界的孩子每周花多少时间在校学习?

上海学生是每周43小时。美国学生每周32小时。英国学生每周30小时。芬兰学生每周25小时。

全世界的孩子每周花多少时间做作业?

上海学生每周13.8小时。美国学生每周6小时。英国学生每周5小时。北欧学生每周3小时——而且还有些家长抱怨工作量太大,建议完全免除家庭作业。

难道中国人基因里天然就写着推娃,北欧人基因里天然就写着佛系?

并不是。

影响父母决策的最深层力量究竟是什么?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Love, Money & Parenting》(爱、金钱和孩子)。是美国两位来过北欧生活的经济学教授写的,他们从经济学角度非常有洞察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影响父母决策的深层力量

不是价值观,而是经济因素

这本书没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指责鸡娃、虎妈、直升机父母的用力过猛;

也没有鼓吹北欧快乐、自然而然的教养方式才是正确的育儿法。

而是提出,大部分父母其实已经下意识地选择了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法,而且这种选择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不管在哪个国家,经济因素都逃不开这两个:

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大,收入差距越大,父母越会推娃;

教育回报率越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越稀缺,父母越会推娃。

比如在中国、英国、美国这样的大国,贫富差距大,优胜略汰,普通孩子必须付出成倍努力才可能向上流动。加上优质的高等教育能带来好工作,好收入,普通父母看到了教育的回报率才会去推娃。

但是,在芬兰、瑞典、丹麦、挪威这样的北欧小国,贫富差距小,税收再分配后,弱势群体福利多。就算你学得再好,上的大学基本差不多,因为优质高等教育在北欧国家非常普及,像芬兰有45%的25-64岁人口受过高等教育。

好大学的优势没有了,毕业后的收入优势也没有了,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父母就越可能推崇“让天赋发光”、自然而然教养、自由快乐教育。

为人父母,没有谁不想让孩子活得健康、快乐。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社会不给普通孩子选择权,弱者过的是没有保障的生活,那么孩子就必须努力成为强者。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唯一的道路。

所以,要改变父母鸡娃和内卷,光靠号召家长转变价值观,去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是没用的。

唯有教育系统内,给普通孩子和精英孩子提供一样好的教育资源,上同一所学校,普通家长才会放下焦虑,才不会逼孩子上补习班、向上冲。

唯有普及优质高等教育,让整个社会里大部分人能上优质大学,家长才会放心不管孩子现在学得如何,最起码将来是能接受高等教育。

唯有整个社会构建支持普通人的有保障的安全系统,让家长看到“哦,在这个社会做个清洁工、水电工,也有保障”,那家长才可能改变教养方式,不焦虑、不内卷。

家长不是不愿意让孩子做普通孩子,而是不看好这个社会——这个对普通人不友好的社会。

在中国做个幸福的普通人

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最近,我也看了几篇关于大山PK高楼,关于培养普通孩子的文章。

总体感受是,在中国做个幸福的普通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对于精英阶层里,家长其实已经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维度,给孩子构建了支持系统,剩下的就是看孩子自身天赋如何——他可能是智力和能力过人,也可能只是个普通人。

即使长大后他是普通人,他背后的支持系统仍在。

但在普通阶层里,家长很难做到跟精英阶层一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这个支持系统,于是家长们只好推娃——毕竟推娃只是看孩子智力。

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背后没有支持系统。大部分人成为普通人后,整个社会也没有好的福利保障系统。

所有人都知道90%以上的人最终都会是普通人。但问题是,中国的普通人幸福吗?

我们只要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就知道答案了。

从大环境看,普通中国人的工作量可能是普通欧洲人的一点几倍。这跟国家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速度比欧洲发达国家快,假如欧洲是1,那我们就得是1.5,这样在未来我们才可能变成发达国家,追赶欧美水平。否则,国家实力会一直落后。

从个体看,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都变成了那个1.5。努力工作,被裹挟着前行。一旦无数个体慢下来,其实是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慢下来。这个赌不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这是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命。

加上,没有好的社会福利体系为普通人托底,所有人只能加班、不敢失业。

承认吧,我们不是不愿意孩子成为普通人,是对没有保证的生活缺乏信心,是对这个社会的托底福利缺乏信心。

处在这样的现实里,普通人太难了。

芬兰给我们的启示:

培养普通人方法论

上面说了,芬兰是打破教育的经济效应的国家。

在芬兰这样平等的社会里,推娃已经带来不了多大的回报了。他们主要是从下面这四个方面打破的:

第一,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收入越高,纳税越高。

比如普通人的税率是30%左右,那富人的税率是50%及以上。以此增强国民平等和社会流动性。

第二,通过教育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系统,让好教育普及每个家庭。

芬兰是共产主义,不管你家长是谁,来自城市还是乡野,所有人上一样的好学校,离家最近的那所。

这个好是指全国统一的师资配置,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得是硕士以上学历;

是指全国一致的政府拨款政策,不管你学校在哪,都按学生人头拨款(特殊教育除外,这类孩子的拨款是普通孩子的数倍。甚至一些学校为了得到更好的拨款,很欢迎特殊教育的孩子来上学);

是指全国一致的免费政策,芬兰为所有18岁以下孩子,提供免费午餐、免费公交、免费教材、免费工具和材料、免费考试安排;

是指全国统一的上课时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晚上要上晚自习,周末和假期要上课外辅导班;

是指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体育、手工、戏剧、艺术教育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而是所有学校为了全人目标都会开设的课程,所有孩子都在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环境是公平的,是不问阶层和出身的,小家庭才会平和。

但这一切的背后是政府买单。因为在芬兰这样的北欧国家,好教育是人人可享受的社会“福利”,而不是有高低差异的“产品”。

既然人人纳税,人人都在建设这个国家,那福利面前就得人人平等。这是芬兰教育公平的底层逻辑。

身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是自由生长的,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才情、禀赋、爱好,发展出各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第三,通过社会福利系统,为所有人的幸福生活托底。

你知道芬兰一个普通人失业了,能拿到多少失业金吗?

平均每个月可以拿到724欧(每天33.66欧,一个月21.5个工作日),相当于5800人民币。

家里有孩子的,会涨——

数据来源:芬兰社会福利局

有1个孩子,每天涨40多人民币,一个月涨900左右;

有2个孩子,每天涨60多人民币,一个月涨1300左右;

有3个孩子,每天涨80人民币,一个月涨1800左右。

这样的日子可以持续400-500个工作日,也就是1.5到2年的时间。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一旦失业了,这个钱都能让你的生活和你的家庭生活正常维持。

是政府在帮普通人托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收入越高的人,失业金也会越高。

另外,如果你在失业期间,不是在家等着领钱,愿意到外面多找工作,多参加再就业培训,那你每天还可以再涨5欧元,领失业金的日子可以再延长200个工作日。

第四,通过普及优质的高等教育,尽量让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

但这些方法,都是政策制定者才能做到的事。

芬兰人少,做到了。因为芬兰没矿、没石油、没钻石,唯一能开发的就是教育。

《经济学人》曾直言不讳说过:“如果你的能力和收入只够中等水平,如果你有机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重生,那你会愿意做个维京人。”维京即是北欧的代名词,这里是普通人的天地!

我只能拍拍中国家长肩膀说,大环境如此,你太难了。

但我仍然希望你学会收集身边的幸福时间,哪怕为数不多。

- END -

标签: 教育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