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20年,老司机教你这样一步一步套路孩子喜欢上写作文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校课内就会要求写作文。所以跟儿子同龄的孩子有不少已经被家长送去了作文班。

家长之所以对作文这么上心,多半因为它是将来中考和高考的拉分项。通常在重要的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占分比从50-70分不等,这样一来会写作文的孩子明显比不会写的更占优势。

我没给儿子报作文班,有人可能以为是父母从事文字工作,所以孩子写作文有天赋,所以不用操心,其实并非如此。在写作文这件事上,儿子一如既往地懒和不感兴趣,而且觉得要写那么多字很麻烦,所以班上任何小记者的活动,作文的征文,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参加。

之所以没给孩子报作文班,是因为担心一个孩子在自身积累不够的前提下,学了一堆写作的技法,写出来的东西会一身匠气,灵气全无。所以排斥的不是孩子上作文班这件事,而是排斥那些只给孩子教授一些华丽皮毛的作文班,让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只学到了行文的技巧,却失去了文字的灵魂。

就算不报班,作文依然将来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就得自己想办法去”套路“孩子,让他一步步走到这条路上来。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

按道理来说,只要会认字就会写作文,至于作文的好坏高低其关键就是“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所谓的”输入“,就是孩子作文素材的积累,所谓“输出”,就是孩子所写的文章。

一、首先来说说输入的方面。

提到作文的输入绕不开孩子的阅读。阅读对孩子有多重要,我不再多做说明。对于写作文而言,多读书孩子的词汇量就多,写作文就更顺畅更容易。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至于孩子的阅读培养则又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我文字圈里的作家朋友们,无论自家的孩子成绩好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阅读。这是因为写文章的人,家里肯定都有一堆的书,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书也会比其他家庭的孩子看得多。教师家庭,父母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也是如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没有先天的条件,那么平时抄写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变成孩子写作的“蓄水池”。这学期儿子班上的语文老师给孩子就布置了这个作业,其目的还是引导孩子真的去看书。不要小看这种方式,包括我自己在内好多文字圈的人,都有类似的好词好句本。如果抄写的句子都可被自己灵活运用,那么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提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阅读,孩子自身的经历也是积累素材的方式之一。

因为光有阅读,而不去经历,也没办法写出生动的文章。比如,孩子可以在书上读到“小白兔毛茸茸”这样的句子,跟孩子真的摸到小白兔毛茸茸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没办法体验到“毛茸茸”到底是种什么感受,跟自己抱着布娃娃又有什么不同。

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可能会写出工整的作文,但未必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就像如果没到过庐山,没看到飞溅而下的瀑布,可能我们也读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而这句诗,古往今来又吸引着多少人想要去庐山现场看一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那如何让孩子有经历呢?简单来说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这世界的纷繁复杂,去体味这人生的酸甜苦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老师曾经布置了一篇“印象最深刻事物”的作文,儿子班上有个小朋友,用了比较流行的“五感”法,却通篇只写了一片薯片。儿子对这篇文章的印象特别深,同时老师也觉得写得特别好,为什么?因为薯片从形状、气味到味道、感受,每一条都是小朋友自己的体验,写出了一个孩子最真挚的真情实感。

二、说完了输入再来说说输出。 

输出可以理解成孩子最后完成的作文成品。

在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之后,孩子有了想法就可以进行输出。比较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练习说故事,把对一件事,一个物体的感受和思考说出来。我会在儿子说的时候进行录音,然后加以整理,这样就是一篇精彩的小作文。

让孩子讲故事也是说的练习之一,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午睡和放学前老师都会选孩子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储备量大的孩子就能派上用场。

当孩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要让孩子养成动笔之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列提纲的好处是文章会一直有明确的主题,不容易跑题。不要觉得列提纲很难,简单的脑图就可以完成。假如以上文的薯片为例,用五感法就可以简单地将形状、颜色、味道、感受这些方面列成一个提纲,孩子根据它的每一个点,各写一两句话,一篇两三百字的作文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学会这些方法之后,作文还要多练。 

学校课内的作文大概是一星期写一篇,如果只完成这种程度,对于一个想要写出高水平作文的孩子来说远远不够。

练习不一定非得正儿八经写篇作文,每天写日记一样有很好的效果。

我是从二年级的暑假开始,有意识地让儿子开始写日记。起初也很简单,就是把他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不要怕孩子写流水账,如果流水账能写得事无巨细,那也是本事。如果记不下来一天发生的事,那么就挑一两件他印象最深的,并且一定要附上当时自己的感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日记之外,看了电影之后可以写影评,读了书可以写读后感。当时的感动和体会如果能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那一刻就会成为他记忆中闪光的那个点,当下次他需要用到的时候就可以被当作素材拿出来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学习写作的“铁三角”。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其实总的说来,培养孩子写作文,跟任何学科的学习一样,都是启发兴趣、学习方法、巩固练习这三个步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一,引起兴趣。

孩子在最初懵懂的时期里,对一切都是未知的,他最早接触什么,就自然会对什么发生兴趣。这时的孩子,有远见的父母就已经开始带着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了。

孩子的童书阅读,一般都是按全图—多图少字—少字多图—全文字这个规律发展的。不过图多的书虽然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但同时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所以我是让孩子以听故事的方式开始阅读的,听能激发想象,在心理上会更加期待。等一个故事已经听得滚瓜烂熟,再对应图书上的形象,会给孩子打开另一扇世界的大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坚持给孩子读童书,讲故事,目的只是引孩子进入文字的那扇门。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认识一点字,会在爸妈读故事的时候,不停地追问“后来呢,后来呢!”孩子想要知道更多,自然就会愿意自己学着去认字。识字量上去了,就完成了启发兴趣的第一步。

第二步,学习方法。 

听了一肚子故事的孩子到了要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感觉。怎样把自己的想法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通过学习一定的写作方法来完成。这种方法也不一定非得去学固定的模式,而是更需要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巩固练习。 

有积累懂方法,接下来的就是练习。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作文的能力也需要练习。通过练习得到了正向的反馈,这又将激发孩子的兴趣,进而投入下一个循环。

五、正向反馈,保持孩子写作的兴趣。 

儿子现在对作文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且他看到班上同学的作文上了报纸还有稿费拿,突然间就觉得有了动力,加上我和老师的肯定,让他自得己的作文也不差,也想要试试,所以自己主动找老师报了小记者的名。

目前儿子的作文还谈不上写的多好,但每次都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表扬这件事还是让他挺得意,他开始尝到了一点点写作给他带来的甜头,这种甜头对于他就是一种正向的鼓励。其实肯比别人多花时间,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像我曾问过我的作家朋友,是怎么做到上稿率那么高的,她就回答了两个字“多写”。她说你看我上稿多,但没看到我废稿更多吧。如果写十篇能有一篇通过,那么写一百篇就有十篇了啊,而且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当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之前分享过一篇关于儿子放弃培训班的文章,收到不少朋友的批评,说我们不够坚持。说即便孩子没办法坚持,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撑下去。大家说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念,不同的孩子还是需要对症下药。

通过这些年的选择和放弃,我知道儿子身上有不少问题,但同样也能发现了他身上的一些特质。比如,他的领悟力和感受力都很强,所以学什么东西,入门都非常快。网上流行的家长陪作业视频中,孩子理解不了把爸妈气哭的事情,在他身上基本没有发生过。这种感受力强,爱表达的孩子,其实是适合写东西的,让他爱上作文,爱上文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通过不断的正向鼓励,我希望能把写作变成他的一项特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像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说的,哪怕孩子成绩不够好,但一定要让他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特长,就是在班上一有这方面的活动,老师能第一个想到他的那种特长。幼儿园大班的暑假,那个朋友在家让孩子练出一手漂亮的铅笔字。开学后,当别的孩子写字都东倒西歪的时候,有一手漂亮书法的一年级孩子,真的可以让老师眼前一亮。

最后想再说一说应试作文和文学写作的问题。儿子不想再继续学画画,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而是他觉得画画课很枯燥,总是画他不想画的东西。应试作文也是这么个道理。同样是写文章,应试不可能是你想写什么就考什么,而是考什么你就必须写什么。只有拥有强大素材库的和过硬基本功的人,才能灵活地把要写的东西变成自己想写的东西。文字都是互通的,正如文字圈流行的一句话“作家不靠灵感来写作”那样,文章写的好的人,让他去写自己不擅长的体裁一样能拿得起来。如果你喜欢它,热爱它,更应该花时间去研究它练习它。所以我对儿子画画的处理是先帮他保留这份兴趣,等哪一天他又想捡起来认真去学也可以立刻捡起来。

所以应试作文虽然是有套路有技巧,也无法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相比较,但深入地研究和严谨对比,这些都是后话。孩子写作文最最根本的还是文字基础要打牢,素材积累要达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还是那句话,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所以教养方法还得对症下药。以上所说的那些方法,适合我的不一定别人就得全部照搬。最了解孩子的还是父母自己,多看多学,最终也是为了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方法。

作者介绍:陈妍,各类电影爱好者,亲子关系旁观者,育儿内容提供者。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