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送你的孩子上常春藤:美国的顶尖学府把你的孩子变成僵尸”
这句话出自于,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新共和》的一篇《精英教育的劣势》文章。当时引起社会轰动,也是有史以来在《新共和》杂志网站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并且在美国各大名校中引起了一系列的思考与质疑。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为什么会提出这样广受争议的文章,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走进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的作品《优秀的绵羊》里面寻找答案。
01 天之骄子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将美国精英教育下的那些顶着光环的学生比作优秀的绵羊。他认为:
这些常春藤学子大都聪明,极具天分,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好像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能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学子们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这些学生从孩子时期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个个都是父母精心教育下的产物。
他们不但能够提供漂亮的成绩单,而且还有出色的特长成绩以及非常抢眼的社团活动等。除此之外,他们的背后还有精英父母的加持,以及一定的经济条件做后盾。
而这一批批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天之骄子,却被冠以绵羊,令人匪夷所思。
绵羊的性格,胆怯、温和、容易驯化。在放牧时,牧羊人只要控制好领头羊,其它的羊就会温顺地跟随,它们是一群没有个体思想的羊,不管去何处,盲目地跟着往前走。
作者之所以将这些藤校的学生比喻成“优秀的绵羊”,正是直指所谓的精英教育不过是精英人群的复印件。他认为这些受过优秀教育的年轻学子像极了绵羊,从众心理,人云亦云,没有勇气挑战未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们表面上顶着优秀光环,成功进入华尔街,拿着高额的报酬,而真实的内心是胆小怕闯,迷失自我,充满焦虑感,缺乏目标。
作者在书中提道: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
那些优秀的学子,很少思考学习的目的,更没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为了谋求体面的工作,高额的报酬,努力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以及选择能够让自己资历足够漂亮的科目。他们用成绩高低、收入高低来衡量自己是否是个成功的人。
其实,看似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无法获得内心的开心与富足。他们往往在中年后觉醒,发现自己喜欢的事,但已经错过太多的机会。
02 精英教育
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标准支撑起整个美国的教育系统,这是一套阶层分明的精英教育招生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思想受英国通才教育的影响。所谓通才教育,主张“大行之道”,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学生应该学习各个领域内的知识。
其实,在十九世纪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已经成了权贵孩子的学校,因为普通家庭承受不起高昂的学费以及特长技能培训。然而,现在这种录取方式并没有改变多少。
如果说盎格鲁-撒克逊贵族主导的录取规则,建立的初衷是培养勇气、无私、团队精神,服务公众意识以及培养文化精髓。但发展至今,这些初衷早已经变了味,趋于形式化。现在想要申请,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足够高的SAT外,还要修更多的AP课程,精通至少一门乐器和体育运动,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
要想成功申请美国一流名校,申请者要么是“全能冠军”,要么是个“偏才”理科生。如同作者文中所说:
总而言之,你必须要顾及方方面面,取得全A的成绩,争取领导职位,积累更多的课外活动,这样你就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一位“超人”。这种变味的大学录取机制以及它的制订者已经让人难以看清楚它们原来的样子。这种名校残酷的录取标准和追逐名校的疯狂,已经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能驱使的。唯一的答案就是超越他人。我们的孩子的发展就如同长颈鹿的头颈变得越来越长,变得越来越畸形。
这种倡导“精英教育”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个想成为精英阶层的人。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精英,他们害怕失败,强烈地维护自己的安全感,绝不给错过任何机会。一个不会犯错的人,处处谨小慎微的人,是一种毁灭性的人性障碍,也注定成为一个没多大作为的人。
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绵羊”,在接受完繁重的通才教育后趋于平庸。所谓的精英,不过是走进华尔街的金融事业赚大钱。
03 盲目从众
耶鲁并不能够善待探索者,令人窒息的环境,致使个别有理想、愿意创造的学生感到非常焦虑。作者提到学生对此事的遗憾:
当你身边的人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如果是你,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呢?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作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体”的概念,并且揭示了群体的心理特征。
当人们有了相同的心理诉求,就有可能形成群体。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这正是对优秀学子之所以盲目从众的最好诠释。
然而,在书中作者真正批判的不是这些优秀孩子,而是那些家长和老师们。
藤校学子的家庭多数是精英家庭,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捷径,有时就像是盘旋在上空的直升机,生怕孩子在人生中遭遇挫折。
他们也同样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当家长们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精英教育的时候,他们便会判断它肯定是有价值的,跟着大家走肯定没错,觉得这样才安全。
那么,家长真的以为这样就安全吗?
精英教育不仅仅出现在美国,从众心理也不仅限于美国人。这些年,中国的教育呈现一种疯魔状态。
以国外游学为例,早期游学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花样,儿童游学团、打篮球组团游学等等。打造高级知识、教化国外理念,肆意宣称贵族教育,居然也受到热捧。中国家长的精英理念是宁可花“智商税”,也要跟风打造什么成功人士、社会精英。
还有疯魔般给孩子报补习班,催生了一大批的教育产业,培训项目丰富。总之与孩子成长有关的,都需要培训。从大脑思维训练到课业知识培训,从国学知识到现代科技编程技术等等。群体操纵着家长,家长盲目从众,越来越多的人为此造势,群体效应增强,形成一个完美的怪圈现象。
这样的教育就像是一场资本掠夺。家长们理清思路,别被一些培训机构打着教育口号的大旗洗脑数钱。
所谓的精英教育也不过是一场绵羊受训场,盲目从众导致赢家通吃、阶级固化等不良社会现象。
家长们盲目追逐精英教育,像是一把利刃直戳孩子的心窝,注定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地拼搏,互相拼杀。与其而来的是孩子情感空虚,抑郁焦虑,陷入恐惧绝望中。
04 保持独立精神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了,将无法获得灵魂的自由,更无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和真实的想法。
那么,如何摆脱外界的噪音,做一个精神独立的人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
1、抛开世俗寻找心中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四周干扰。
打破思维定式,突出自我意识的觉醒,遇到选择时,理清思路,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群体思维占据自我思维时,反复批判,转换视角,避免自己被思维绑架。
2、建立真正的自信
群体思维和行为经常会做出一些超出想象的事情,身在其中要避免被群体思想同质化。做到真正的自信,不管他人试图给我们灌输什么理念,始终坚信自我价值体现,做到有原则有底线,保持清醒,不断反思。
3、保持独立精神,让自己成为旁观者
保持独立精神最好的方式,增长见识,学习更多的实用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富有的人。遇到事情能够及时提醒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
05 结语:
所谓的精英教育,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许多人为此而抛弃了发现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不过是走进华尔街的金融事业、赚大钱,许多为此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成为一台赚钱的机器,如同僵尸;不过是一场绵羊受训场,盲目从众导致赢家通吃、阶级固化等不良社会现象。
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其实不过是被群体思维所裹挟。
保持独立的精神,不被绑架的人生才叫人生。
愿我们永远保持优秀,不做盲从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