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
安柏:家长代表、《上岸,—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作者
家庭教育,不焦虑的方法论
文|安柏
谢谢大家,很荣幸获得这个机会,在这个论坛分享。刚才分享的都是教育专家,在座的也有很多大咖,我只是一个普通家长,
我先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最近写了本新书《上岸》,“上岸”是家长群的一个术语,就是带着孩子冲击重点校成功。这个书名看上去很功利,就是升学嘛,家长对升学非常关注,起了这个名字,书的确好卖了很多。实际上,“上岸”是一语双关,我觉得小升初的结果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在陪孩子升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对家庭教育做了很多学习和研究,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的心态就像在海面上,波涛汹涌,非常焦虑,也看不清方向,经历了一些挫折,也经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和检讨,感觉心态也上岸了,自己的很多教育理念也变得坚定和从容。
今天,我是作为一个家长来谈谈教育焦虑这个问题,但我并不想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有个公众号,叫“海淀花生妈”,有20多万读者。我的读者不仅仅来自北上广深杭州,还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和农村的读者,前两天还有个甘肃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妈妈,在向我咨询如何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问题。
北京是中国教育的高地,海淀又是北京的教育高地,在这些读者眼里,我作为一个海淀妈妈,已经很不普通了,在享受的教育资源上,也可以说很幸福了。所以,我最害怕的事,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不够接地气,所以,每天我都会尽量和我的读者多交流,也希望借今天这个机会,传达他们的一些心声。
刚才小月校长(一土学校小学部校长)讲了,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人际关系,我们对待孩子要有同理心。同样的,我想,对待家长,我们也要有同理心,要看到他们的焦虑,接受他们的焦虑,理解他们的焦虑。
每个家长心里也住着一个孩子,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并且分享符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科学养育方法,这样,家长才能不过度焦虑,把这份理解和爱也传递给孩子。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时代,作为家长,一点儿不焦虑好像不大现实,家长的焦虑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我就来试着分析下,家长的焦虑来自哪里?
先讲外因,第一,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优质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虽然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行教育公平,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各个名校也成立了很多分校,但教育资源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新资源的建设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教育上,海淀已经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青藏高原了,然而在青藏高原上,有像海淀六小强这样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很普通的学校,就像柴达木盆地,所以海淀妈妈也会焦虑和鸡血,因为努力有可能上高地,不努力也可能掉盆地。
那可想而知,教育资源更弱的地方,那竞争肯定更激烈,家长也更焦虑。这就要讲到外因的第二点,现在中考的分流。我是杭州人,我有个中学同学,前几年孩子上了初中,突然有一天她很焦虑地对我说:本来我以为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但随大流上个高中没问题,但我刚刚知道,杭州的中考普高升学率还不到60%,那孩子可能连高中读不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就是孩子能顺利上高中,也顺利上了大学,但是孩子一毕业,家长又焦虑了,也就是第三点原因,学历贬值了,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保证有满意的就业机会。我自己在央企和外企都做过,也招聘过人,一大堆简历来不及看,看到北大清华或985的,就先让人来面试。毕竟,能力看不出来,学历一看就清楚了。
第四个原因是一刀切的减负。减负是件好事,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做家长谁不喜欢减负?但问题是,选拔指标没变,中考升学率没变,后面还有高考,这样,学校减的负,家长还得在课外给孩子补回去,一刀切的减负,反而变成了给家长加负。
当然啦,焦虑是由内外因一起决定的,内因有时更重要。我就来检讨下我自己吧,我呢,其实以前也比较佛系,那什么时候不佛系了呢?
是花生四年级以后,突然跟我说,他最好的几个朋友都要去海淀的好学校,就他自己没有着落。我就突然焦虑了,以前我没做什么规划,更没提前准备,现在这件事就困难了。
引起焦虑的第一个内因,就是对过去的后悔,孩子的教育,其实还是需要早点重视和规划的。
第二个内因呢,是和他人的比较。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清楚。我只想说,不光大人之间会忍不住互相比较,孩子之间其实更喜欢比较。
第三个内因,是对未来的恐惧。有句话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但怎么个深怎么个远法呢?
30年前,我们根本就没预测到现在大家都在用微信,还可以在网络上购物,那30年后呢,受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能一半的工作都不存在了。我有一两年也在研究人工智能,看了很多书,也写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文章,在我的公号上就有超过100万的阅读量。
但越研究我就越发现,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也是无法预测未来的,而我们的孩子却属于未来,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用自己理解的确定性来和世界的不确定性去对抗。
家长最大的期望,其实就是想增加孩子未来的选择权。
那什么样的理解,会更接近确定性呢?拥有什么样的素质,会让孩子的未来更确定一点呢?
怎样去降低我们做家长的焦虑,首先,我做了一个公式:
焦虑其实是一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或者是期望值和能力的差距,如果想降低焦虑,要么是降低欲望或者期待值,要么提升行动力或能力。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从我自己的理解,提出三条方法论。
第一:既要以终为始,也要以始为终。
什么叫以终为始呢?其实是企业管理里的目标管理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再从目标推导出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家长经常做的目标管理,就是想让孩子考入好大学,倒推回来需要上什么高中,什么初中,甚至上什么小学。
如果设了这个终点线,那给人感觉就是,一环套一环的,只要一环没套牢,整个链条就完蛋了,这也是家长最容易焦虑的地方。
所以,我们不仅要懂目标管理,我们还得找到真正的终点线。我们的终点线是名校吗,还是好工作?那大学毕业后怎么办,找到好工作后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目标了?
其实真正的终点线,我觉得是乔布斯演讲里说的: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今天我还会做我本来应该做的事吗?这也就是终局思维,这样一个人就会把眼光放得更远,直击本质,也就不会为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焦虑。我想,所谓计深远,也应该是这样的。
以始为重,讲的是起跑线。
起跑线其实是有的,但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不是学科类的知识,而是孩子的核心价值,包括培养孩子的习惯,品格和价值观,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这张图讲的是如何确立孩子的核心价值,可以画三个圈,孩子喜欢的,孩子擅长的,有社会价值的,这3个圈的交集,叫做甜蜜点,就是孩子的价值和竞争优势所在。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和孩子一起确定战略目标,舍弃对目标不重要的事,聚焦在更能发挥孩子优势、塑造孩子价值的事情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孩子喜欢的,那是孩子真到喜欢,不能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喜欢,就像刚才张老师(张志勇,北师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提到的“梦加娃”,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和喜好加到孩子上,这不是孩子真实的内心。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看到并接受孩子的真实,做到: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第二个不焦虑方法论是:既要避免太鸡血,也要预防假佛系。
太鸡血不行,不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
假佛系也不行,比如说我以前佛系,是因为我无知,不了解情况,也是因为我比较懒,懈怠,所以佛系成了我的遮羞布和挡箭牌。而真正的佛系,不是不作为,而是内心宁静。
家长太无知肯定不行,对整个社会形势和教育信息还是需要有个全局观,但是信息太多也容易陷入焦虑,比如入了很多家长群,吸收和自己其实无关的信息,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也要避免信息过载。
所以,我觉得我们做家长的,信息要适度,行动也不能走极端,需要拥有平衡的智慧。
第三个不焦虑的方法论是,与其站队贴标签,不如培养价值观。
可能正是因为信息太多了,需要简单概括快速判断的方法,所以不少人就有了贴标签站队的习惯,这不利于我们客观和深度的思考,也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还是说鸡血和佛系,好像都搞成两个阵营了,谁都看不惯对方。本来孩子就够让家长焦虑了,再加上大人也像小孩一样,站队互相批评,这就更容易让人紧张和焦虑。
其实海淀妈妈这么多,哪有这么多鸡血的,其实也有不少佛系的,还有像我这样的,不鸡血也不佛系的。世界上的事情也没这么简单,黑白分明,黑和白之间还有深深浅浅的灰。
多样化是好事。与其简单的站队,与其随便贴标签,不如更辩证也更积极地看待别人。每个家庭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所谓的鸡血和佛系都是自己的选择,其实都各有利弊,其中有什么积极价值观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鸡血”里的一些正向的价值观,比如勤奋,坚韧,进取就很好。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也鼓励这个,论语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和别人比较也不是都是坏处呀,论语里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佛系”里也有积极的成分,不是不作为,随缘,而是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内心宁静,不大容易哦,还有就是努力耕耘,不问前程。
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和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是斯宾塞说的。杜威不同意,说,教育也是生活,也是生长。其实这两者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我们做家长的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并为此焦虑,其实没了解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水面下的90%,才能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这水面下的90%是什么呢?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
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清楚,但是世界需要富有生命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看到水面下的90%,我们做家长才不会为短期的成绩啊、升学啊这些表象迷惑甚至焦虑,而是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内驱力上,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孩子变得更确定。
谢谢大家。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