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国家的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只为了学习一口地道的汉语。
而我们周边的国家,尤其是与我们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更是很看重汉语的地位,由此看来,”汉语热“并不是中国人自我满足的臆想,而是实打实发生在国际上的事件。
当然万事皆有不同,在我们的邻国新加坡,当地的华文教育比起英语教育矮了一大截,而由华人一手创立的、用华文授课的南洋大学早在多年前就关闭了,如今只留下这四个字来供后人叹息,南洋大学曾经的师生们则是更加惋惜,在他们眼中,国父李光耀关闭南大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口。
李光耀
关闭南大,新加坡华人心中的痛
南洋大学始建于1955年,是新加坡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海外华人大学。为了这所学校能创建成功,创始人陈六使可谓是想尽了办法,那时的新加坡被英国殖民,办华文学校的难度可想而知,最后只能以注册南洋大学有限公司的名义来开班授课。
成立之初,南洋大学的创始人们找来了大师林语堂担任校长一职,可惜后来因为种种事宜,林语堂辞去了南洋大学校长一职,后由他人接任。
南洋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这说的是在千千万万在东南亚打拼的华人。南洋大学的办学目的也是为了让这些华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让他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本。
正是在这样的目的支持下,出资建造南洋大学的不仅有华人富豪,还有各行各业的工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华人。
但在那时的新加坡,很多人都已经被英式教育所教化,他们的思维也都变成英式思维,这就导致了南洋大学的办学授课出现了困难。
不仅如此,在南洋大学毕业的学生甚至有可能不被当地的公务员系统选中,因为他们只承认政府所承办大学的学历。
南洋大学
随着新加坡逐渐独立,南洋大学也迎来了自己的改革浪潮。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将大学体制改成英国大学的制度,设立三年普通课程加上一年的荣誉学位课程,并且设立了英文班,让优秀的孩子学习双语方便日后去其他国家进修。
同时政府也开始给予南洋大学资金,帮助他们维持运营与改革。
几年之后,南洋大学又做出了改变,由于外界的许多声音都剑指南大使用华文授课,学校委员会决定改授课语言为英文,既可以让各民族学生就读,也可以让华人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南洋大学在这样的几次变动下,向着一个看似美好的地方发展,但实际上,它已经渐渐脱离了原本建校时的初心。
最初时的华文授课演变成了英文授课,最初仅开设文史类的院系也变成了文理同时开放,原本华人众多的南洋大学一点点多出了许多说着外语的外国人,最初鼓励东南亚华人的“自强不息,力求上进”也在一点点褪去光彩。
南洋大学
1980年3月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一封信函彻底将南洋大学的未来切断。在这封给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的信函里,李光耀列举了种种南洋大学的困境与弊端并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可这几种方案最后只表达了同一种意思,那就是“解决南大问题的方法就是和新大合并成为一所大学”。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送走了自己的最后一批学子,此后,南洋大学永远地消失在新加坡这片华人众多的土地上。
南洋大学就此关闭,也宣布了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再无往日的荣光。无数的华人为之痛心,他们的祖先多年前驾着小船来到这片土地上谋求生计,终于在现在站稳脚跟,可如今却要让他们自己一点点忘记他们的根在哪里,让他们的孩子失去深入学习华文的机会,他们的许许多多种感情都淹没在那浪涌之间。
直到李光耀去世,南大的一些师生依旧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南洋大学校友会在公告中宣称:
历史当有记载,李光耀政府关闭南大,压制华文教育是不可原谅的。他们对华文的式微,华文教育体系的崩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让一个占新加坡总人口75%的族裔失去了他们的母语教育权,让新加坡人长久地处于无根的状态。
新加坡
压制华文,历史缝隙里的寻求生存
说起新加坡,最值得大家关注的一点就是,虽然国家不大,却是广袤亚洲大陆上宜居度最高的国家。不仅如此,新加坡还依托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来发展转口贸易,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而这种种都离不开李光耀的努力。
李光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在新加坡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不是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
李光耀
在20世纪60年代时,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决裂,新加坡不得已之下只能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可这样一个连饮用水都要靠进口的国家,又要拿什么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呢?
为了获得在世界立足的资本,李光耀开始着重发展经济,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区来吸引外资,并给来新建厂的公司以优待,这一政策迅速见效,短短十年内,就把新加坡从一个弹丸小国变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李光耀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出于多种因素考虑,要将英语作为新加坡使用的第一语言,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此番做法一出,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人不解也有人惋惜。
有人说,从那时起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就要迎来灭顶之灾。没过多久,南洋大学在送走了最后一批毕业生后就停止了招生。从此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就陷入了窘境。
除了关闭南洋大学,李光耀在位期间还压制着华文教育的发展,让其一直处于英文的后面,只能与其他语言一起退居成为第二语言,可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还要多。他这样的做法,其实有着他自己的理由。
李光耀
首先,从当时的新加坡所处情况来看,资源匮乏的他们为了生存,只能选择转口贸易、代加工等策略来发展经济,这也就对新加坡整体人民的语言素质有了要求,他们的使用的第一语言必须是能够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国家进行交流的语言。
而且与新加坡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以欧美国安家居多,英语恰好满足了这两种需求,所以才把英语当做了第一语言。
其次,英语要比汉语简单易学。
在新加坡,早期的汉语推行并不顺利,因为方法不得当,使得汉语成为了死记硬背的学科,让很多华人见到汉语就头痛。而相比之下,英语易学的一面就被展示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学习英语,导致很多华文大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让华文教育在新加坡举步维艰,不得不退居至第二语言的位置。
而除却上面两点,李光耀关闭南洋大学、压制华文的做法背后,与他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虽为新加坡坡华人,但儿时起便接受英式教育,华人文化对他的影响并不深刻,反而是英式思维随他的影响较大,后来他又出国留学,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本人对于华人文化并没有多少的亲近感,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国际化的英语和方言众多的华文,李光耀自然会选择前者。
新加坡
加之新加坡华人众多,占到了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虽然他们大多已经将自己地区的华人文化与新加坡当地进行融合,但这庞大的华人数量仍旧代表着新加坡的独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所以李光耀种种压制华文教育的方法,都是为了给新加坡“去中国化”,只有这一点被兼顾到了,新加坡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那么李光耀是不是真的就不重视华文,只重视英文呢?其实并不然。在压制华文的同时,李光耀也承认在华文教育下的学生更懂得团结合作、更有人情味,这是华语老师在课堂里通过华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南洋大学关闭多年后,李光耀还建立了“李光耀双语基金”,鼓励孩子同时学习母语与英语。
这样的做法与他当年的压制华文与关闭南洋大学有着巨大的区别,但他们的目的确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新加坡有更好的发展。在现在的新加坡华人圈里,华人两个字或许仅仅代表着一个种族、一种肤色,而在这之上,他们有统一的名字,新加坡人。
新加坡
如今,李光耀已经去世五年,但他曾经对待华人文化的态度仍旧被很多人谈及,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他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觉得李光耀这样的做法让很多新加坡华人失去了选择深入了解自己华人文化的权利。
也有人觉得如果李光耀不这样做,新加坡就不会有今天的繁华,也不会真正意义上的成为独立的新加坡。
无论是哪种观点,我们都无法给出肯定的评价,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只能公正地叙述这其中种种,最后看着历史给这些做法划上最正确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