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接触科研的人有哪些常见错误?”——这是来自知乎的一个热门话题。湾区博士邀请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孙博士,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希望能为广大学子提供帮助。以下是博士回答原文。
”
作为一个科研路上屡屡受挫的人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学弟学妹们避开一些“坑”,少走一些弯路。
没摸清实验室底细,就想大展拳脚
我自己刚进课题组的时候就没有搞清楚课题组条件,每次汇报都讲当前国内外最新的进展,想先去重复别人的工作来找灵感。
但现实就是自己的课题组无论软硬件都缺乏基础,第一年就这样浪费过去了,没能尽早做出一些成果,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
刚接触科研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硕士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大家经历了艰苦的考研或保研之路,一定是雄心壮志,想立马干出一番大事。
这个时候建议不要太过兴奋,过于兴奋往往会带来两个不好的后果。
一个是短时间内找不到自己合适的课题,觉得自己有劲使不出会很焦虑。
另一个是盲目的扎进一个课题,干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但是又舍不得自己已经做的工作,陷入纠结之中。
所以建议所有的新生进入实验室后第一件事就是花一段时间摸清实验室的底细。
要知道自己所在的课题组究竟有什么样的实力,能够给你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大课题组往往不缺实验经费,你有好想法都可以提,实验室能够支持你的想法。
但大课题组的项目多,你有时候还需要完成其他的一些杂活,需要自己协调好各项任务之间的时间分配。
而小课题组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科研经费都不是那么充裕。
你有个大想法,想搞个大新闻,在组会上跟你的导师讲,你的导师最后也只能无奈的说想法不错,但我们能力有限。
所以多跟师兄师姐聊聊,要搞清楚实验室能给你提供什么条件,才能看菜做饭。
能做实验做实验,不能做实验搞理论跑仿真,毕竟不管硕士还是博士,毕业都是第一重要的任务。
第一篇论文,追求完美的结果是缺憾
我自己第一篇论文花了2年,这中间除了实验的不顺利也有我布局论文初期想做的事太多,导致进度过慢。
周边的同事都有论文了我还没有,整天都有一个论文的石头压在心上,后面的工作也不能很好的进行。
所以,想快速完成第一篇论文,千万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
可以从改善现有的一些理论或方法上的不足着手,去布局你的论文,即使是一点点很小的贡献那也是贡献嘛,苍蝇肉也是肉。
当你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后,你就对写一篇论文所需要的时间和工作量有了基本的认识,面对后续的工作你的心态就能更加平稳淡定。
定好了课题,选好了方向,接下来就要好好干活了。
有人说搞科研的过程就是发论文的过程,这句话虽然不能说百分百的正确,但基本可以反映做科研的一般流程。
首先是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通过阅读文献了解这个方向当前的发展现状。
从这些现状中找出你觉得可以提高改进的地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我们俗称为idea。
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实验验证去证明自己的想法。
最后将自己这整个的过程通过学术论文记录下来,投稿发表与同行分享,给人类科学的进步添上一小块砖。
所以论文发表的顺不顺利往往也能反映出你科研道路走的顺不顺利。
第一篇论文往往是最难的,因为这也是你科研之路最初的探索,我的建议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我个人认为第一篇论文比起创新性,完整性其实更加重要。
你可能会为自己找不到一个好点子而迟迟无法开展第一篇论文的撰写工作,从而一拖再拖,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不重视与导师的相处之道
导师也是人,与人相处的艺术有多高深,与导师相处的艺术就更高深。
在我们的科研求学路中,导师的身份其实很多变,他有时候像一个老师,学识渊博,见过世面,比你看得远懂得多,能够告诉你一些成功的捷径;
有时候像个产品经理,他提出任务,你就必须得完成,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不管你要花多少精力时间,他都无所谓,他只看结果;
有时候他像是你的同事,很多东西他也不懂,碰到一篇新奇的报道他也能和你争论的面红耳赤。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有的和睦融洽,有的紧张尴尬,学生希望导师能帮自己解决毕业工作的难题,导师希望学生能少摸鱼多干活多出成果。
首先你要搞清楚,导师虽然有义务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但他考虑的优先级用于是他的项目的完成度。
一个导师带那么多学生,不要指望导师有功夫会在一开始给你规划一条阳光大道,让你舒舒服服的毕业。
身为学生自己要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也就是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的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时刻清楚自己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完成,不要导师指哪你就打哪。
最终你为课题组忙前忙后,到头来自己分内的工作都耽误了,临近毕业啥都没有。
科研遇到疑惑和困难的时候多和导师聊天。
也许他无法给你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但毕竟他也是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在一些方向的把控上还是比我们这些新人看的更清楚。
而且他有自己的一套资源和人脉,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找别人帮你解决,不管怎样都比自己一个人挠头更有效果。
但还是切忌对导师的话言听计从。
每一个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发nature,science,都希望我们做的科研发的论文能惊世骇俗。
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论文究竟几斤几两,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才能让自己的科研之路更加顺利。
本文作者介绍
孙博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发表多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具有机械、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