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丨扩招问题,事关教育评价

作者:谢波 教育学者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28日举行。早在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今年专升本、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同比增加51.1万。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这样做的原因很明显: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所以这一举措的目标就是六个字:“稳就业、促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率的时候,一直把“升学”算作“就业”的数据,也就是说毕业生如果专升本或者考研成功,那么就算做成功就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校很少有学生直接就业,但是也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就业率的原因。在这样的导向下,很多大学,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已经基本上成为“升学培训基地”。专科学校忙升本,本科院校忙考研,已经成为校园的风景线。

然而,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升学绝不能等同于就业。以升学还是以就业为不同目标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资源配置等都有着天壤之别。另一方面,从这个角度说,升学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并不能实质上解决就业矛盾,而只是把矛盾推后几年而已。更为重要的是:专升本扩招与研究生扩招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存在着重大差异。在笔者看来,前者的价值远远大于后者。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应该继续加大专升本扩招,减少研究生扩招

毫无疑问,研究生扩招会引发“学历高消费”,产生“学历通货膨胀”。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大批的研究生毕业,原本一个专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招聘的要求很容易被设置为硕士或者博士及以上,大批的本科生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全社会高学历的氛围下,一个本科生都很容易“无立锥之地”,更不要说专科生及其以下,所谓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也只能是美好的理想。更严重的是,这一导向会下延到基础教育阶段,导致中高考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同时还会上延到职业生涯领域,带来一系列发展问题。

相反,专升本扩招就显得更加有意义,更能够体现教育公平。当前在中国的很多省份,有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从而失去参加高考的机会。通过中等职业学校然后进入高职,然后再争取专升本,是他们学历提升的最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升本的扩招就可以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读本科,从而缓解了普通高中的压力。如果有一天,无论是中职生还是普通高中学生,都可以通过各自擅长的方式拿到本科学位,并且在岗位竞争中毫不逊色,自我价值得以实现,那么中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将大大降低,科学的教育评价将得以实现,整个社会的焦虑程度也会大大缓解。

当然,还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敞开大门,欢迎专升本的学生,即使是重点大学也不能拒绝。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必须一视同仁,不再区分是通过专升本还是直接通过高考获得的本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已经要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如果倒查毕业生的“出身”,将会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

如果能做到专升本继续扩招,研究生停止扩招,甚至减少招生数量,只侧重于部分符合国家战略的研究生培养,那么整个社会的学历结构将逐步形成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橄榄球”式的合理结构。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本科教育,而不是仅仅是中高考。另一方面,不管是哪个渠道取得的本科学位,都可以在应聘的时候充分竞争,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展,彻底打破现代版的“出身论”,才是合理的社会评价氛围。

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专升本扩招,还是研究生扩招,都是事关指挥棒与办学导向的重大决策,事关如何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也体现了各级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经之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